海峡新干线上的张伯驹:文物收藏家的传奇
张伯驹(1898-1982),一位著名的风云人物,出生于河南省项城。他的名字常常与“天下第一藏”相提并论,他的一生中,醉心于古代文物的收藏与研究。
早年在英国人办的书院接受教育,与袁世凯几个儿子同班,是“神童”。毕业后,他进入军界,但不久转入金融界,历任盐业银行、秦陇实业银行等职。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一度参与写诗填词,并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等职。
1947年6月,在北平参加了同盟会,并担任民盟北平临时委员会委员。他还参与了多次爱国运动,如反饥饿运动和枪杀东北学生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遭受诬陷,被划为分子,但1972年周恩来得知后,即指示聘他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晚年的张伯驹继续从事文化工作,为北京中山书画社社长、北京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等职务。然而,在病重之际,由于所谓“级别不够”,他不得不在拥挤的医院里度过最后时光,最终在1982年2月26日去世,享年84岁。
张伯驹最著名的事迹之一是其对古代书画的热爱和保护。他自30岁开始收藏,不惜一掷千金,以保存重要文物为己任。他的藏品包括西晋陆机《平复帖》、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以及唐代李白《上阳台贴》,这些都是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他将这部分珍贵作品捐献给吉林省博物馆,使这些文物成为公众共享的宝贵财富。而陆机《平复帖》和展子虔《游春图》的价值可想而知,它们被尊称为“中华第一帖”、“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
张伯驹先生以其无私奉献精神,将自己三十年的心血付出了,这些传世珍品现在都归属于国家博物馆,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历史上的瑰宝。这段故事,就像海峡新干线连接两岸一样,有着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人间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