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变迁的土地上,帝权的诞生有着不同的面貌。自秦始皇统一六国至今,朝代更替如同春秋更换,它们各有其独特之处。秦帝国的建立,是经过长时间的列国争霸,最终强者崛起的一种结果。而晋、隋、唐、宋这些朝代,则是由旧政权内部的大贵族或军阀通过反叛手段夺得了权力。而元和清两大帝国,则是在外部强大军事力量入侵后,使中原汉族政权瓦解,从而形成了异族统治。
除了这些之外,只有汉和明两朝是经历了农民起义长期战争,由“匹夫”造就的国家。这两种模式都有两个鲜明特征:首先,它们都是完全赤手空拳打下来的新政权,其领袖人物的地位是在“起事”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像其他时代内部分享确定领导人的统治集团;其次,这些时期天下未定之际,群雄并起,“起事”的豪杰共同组成一个豪强集团,其中许多成员都拥有重大功勋、军事实力及资本,他们之间存在主从关系,但也常常表现出一种微妙的情谊,如兄弟般相互扶持,这种关系对于领袖的绝对权威构成了潜在挑战。
李自成和洪秀全所领导的小小势力,也具有上述特征,但最终覆灭正是因为这一点。在以汉、明模式建立起来的政权中,一旦结束了打天下的任务,便立刻面临内部豪强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为了渡过这个危机,必须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才谈得上其他。因此,我们看到只有汉末和明初发生了大规模杀灭功臣的情况。刘邦用几年时间,将韩信、彭越等多位异姓王全部除掉,而朱元璋则稳扎稳打地消灭了一批文武重臣,并在临死前解决掉最后一个威胁人物蓝玉。
韩信的话语显得有些可笑,他太不必感到这种悲伤。这并非情感或道德问题,而是关于权力的本质。一旦涉及到巨大的政治利益,对于忠诚与义气这样的诗意画面便烟消云散。不问君将取 whom ——试问谁能抵挡住手下的那些人?朱元璋即使愿意怀抱仁爱之心,对方也不可能不动点什么心思;毕竟,那样的巨大的力量也是巨大的挑战,无人能抗拒,除非他超越凡尘。
称兄道弟意味着平等,这是一种极为危险的人际关系。在患难交加时,它成为团结奋斗的事业伙伴,但一旦到了“共享福祉”的阶段,它马上变成了对中央集權制最大威胁,因此引发血流成河式的大屠杀。如果说曹操或赵匡胤那样的家族统治较为简单,那只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清楚界定了主从关系,而不是像刘邦那样需要不断剪除异己。
因此,无论如何,要维护家族统治,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让别人的血液流尽,或许还有杀光所有可能威胁家族统治的人;另一方面,要尽量把握自己的家谱中的重要角色,让他们掌握所有关键性的决策权限。这就是为什么刘邦要铲除异姓王,而朱元璋要控制自己的亲信,以确保自己家族能够永远站在最高位置上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