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文化交融的土地上,一个意大利传教士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穿梭于明末社会。他的名字是利玛窦,他不仅是一位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更是那个时代科学技术与艺术发展的见证者。今天,我们回顾他的足迹,并在上海博物馆里见证那段历史。
展览中的180件作品,不仅展示了16世纪欧洲科技水平的成就,还有中国明代书画、陶瓷、玉器,以及拉斐尔和提香等杰作。这是一个关于自然科学认识的大门被打开的小故事,也是文艺复兴对“黑暗中世纪”的冲击的一个缩影。
拉斐尔《永恒与天使》的慈爱眼神,让我们感受到那份无私奉献;提香《菲利普二世像》上的金色相框,透露出一种古典主义者的高贵。而利玛窦自画像,那可能是中国人创作第一幅油画,是他用西方手法指导一位中国画师绘制的一次尝试,这也是两种艺术风格之间最为珍贵的交汇点。
400年前的利玛窦,用汉语撰写书籍,为当时的人们介绍西方自然科学。他带来的礼物,如自鸣钟、西洋琴、地球仪等,都曾让当时的人感到震惊。他不仅翻译了《几何原本》,还教会了皇帝弹奏钢琴,在音乐上也留下了深刻印记。
今天,我们通过这些展品,看到了一个时代如何因为一位外国人的努力而发生改变。那时候,世界地图从中心改观,从而开启了一场新的视野。在这个庆祝400周年之际,我们更想探索那个时代人们的心态,那些小天使、小角落所蕴含的情感,以及那些被遗忘的声音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