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并非独立存在,往昔有匈奴、突厥、吐蕃等国家,与中原王朝交织着友好与对立的复杂关系。西域则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一系列国家,被纳入或失去于中原王朝的版图。在明朝时期,为何未能完全控制这片土地?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个谜题。
首先,我们需了解汉朝时期,对西域进行了统治,将其成为中国的一部分。而蒙古人的崛起后,他们不仅统一了中原,还征服了大片的中亚和西亚地区。然而,明朝建立后,却未能继承这一遗志,而是留给清朝来完成这一任务。
有人提出明朝之所以未经略西域,是因为海上丝绸之路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使得大明再次开拓这块领土无异于白费力气。但这种解释并不全面,因为陆上丝绸之路是否真的被海上贸易所取代,这一点仍然值得深究。此外,即便如此,也难以解释为什么清朝需要花费70年的时间来消灭准噶尔汗国。
实际上,明初设置关西七卫,将吐鲁番地区纳入版图,但随后撤销哈密卫势力退回嘉峪关。这表明朱元璋虽然建立了大明,并赶走蒙古人,但并没有彻底消灭他们。北元退守老家继续对峙,大明父子多次北伐但都未能成功消灭蒙古人,只是迫使他们暂时退出让日境内,这对于大 明来说一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朱棣迁都北京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天子守国门,其战略重点始终放在北方。当到了英宗时代,他甚至被瓦剌的也先俘虏,这也是历史上的一个耻辱。这显示出,从朱棣之后,大明开始变得更加保守,不愿意再度向西北扩张。
因此,当我们说到为何大 明没有控制好西域以及向西北扩张,就不能只归咎于经济因素,它们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更重要的是,在经过蒙古人的征服后, 西域已成为了察合台汗国等部落地盘。如果长途跋涉去征服,那么引发双方联合反击将是不切实际的选择。
最后,在清末接近覆亡之际,一直处在边疆稳定与安全问题下的大清帝国终于决定解决准噶尔的问题。这不仅因为安全问题,更体现了一种维持帝国稳定的能力至关重要性。而晚清面临着工业强国殖民者的压力,无疑进一步削弱了它维持庞大人口帝国所需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