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农学中,农时不仅被用于记录和表达农事活动,更是顺应、把握和利用宜农时令节气的艺术,这正体现了农业生产中的“因时制宜”理念。先秦时代就有《夏小正》、《诗经·豳风·七月》、《吕氏春秋·十二纪》等文献记载了关于农时的内容,其中《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尤为重要,它们不仅形成了完整的月令体系,还成为后世许多农家月令书的基础。例如,《四民月令》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一大进步,而韩鄂的《四时纂要》、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以及桂见山的《经世民事录》等都继承并发展了这种体系。
这些文献反映出一个以农业为中心的社会观念,其中国家政务与天地自然相辅相成,强调秩序、平衡与和谐,以确保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之合理。在这个过程中,“时间不是直线流逝而是循环往复”,“空间不是无限扩展而是随时间流转”,这是特有的思维模式,也影响到了中华民族对世界观念的理解。
金春峰先生在其著作中指出,月令图式不仅是一个科学工具,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类思想体现,是中华民族从农业文明向更高层次文化发展的一种表现。这也意味着,在吕书时代,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且广泛应用于指导国家政策和活动的心理模式,即以“十二纪”作为首位来统帅按时令进行各种活动。这一图式成为中国古代最典型、最广泛影响及支配一切文化思维模式之一,对中国古代哲学内涵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