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舅子明知宦官专权危害皇帝为何不自理

在唐朝,尽管朝臣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但皇帝很难完全信任他们;至于宗室,更是手足相残的常态。唯有宦官深得皇帝信赖,因为宦官群体的特殊性使他们只能忠诚于皇帝。

宦官不会削弱皇权,他们只会在皇权强大时跟随而存在,因此,不论唐朝宦官专权多么严重,皇帝仍旧对宦官倾心不减。而朝臣、宗室外戚的行为为宦官掌握大权提供了良机。

唐朝晚期出现了“南衙北司之争”,期间,宦官利用军权和宫廷地位发动了二王八司马事件等,对南衙造成重大打击,使其甚至失去了立新君的大力影响。

因此,外戚绝非可靠之选,只能作为平衡宫廷政治的手段。在缺乏外戚的情况下,皇帝只能依靠宦官,而这恰恰促进了后者的势力扩张。

唐朝二十四位君主中,有寥寥几位嫡长子顺利继承 throne,大多数则是凭借武力夺取位置,这导致了国家动荡不安。由于长期居住内宫且掌控一切事务,宦 官们拥有极大的便利和影响力。如果他们通过拥立新君增强自身地位,在混乱的局面下,这种依赖只会加深。

仇士良曾侍奉六个不同君主达20余年,他虽然遭到许多批评,却始终未被罢免。这是因为他擅长运用“固宠术”,让自己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物,他的技巧包括满足皇帝的情感需求,让他沉浸于享乐中,从而无法离开他。此类“固定”手段使得反对他的声音减少,让他稳坐钜帐房之巔。他利用这种方式维持着自己的地位,为的是确保自己的重要性和安全,同时也间接地保护着自己的统治基础。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