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完美家庭的皇帝仿佛在处理国政时有意避开故宫的影子

导读:清朝完美家庭的皇帝,仿佛在处理国政时有意避开故宫的影子。建于明代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太和殿,其实并不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地方,只有巨型重大典礼的时候,才会使用,实际使用次数很少。那麼,這裡是怎麼處理國政呢?

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

网络配图

明朝皇帝的御门听政

明朝的朝会制度始创于明太祖朱元璋,完备于明成祖朱棣。

大朝会,也称正朝,在正旦、冬至、万寿三大节举行,有着极为隆重的仪式,只低於皇帝登基仪式。正朝在奉天殿(后改名皇极殿)举行,是一场盛大的集体活动,不涉及政治事务。而常 朝,则分朔望朝与日朝。

朔望朝,每月朔望日在奉天殿进行,以示对百官的一种象征性表彰,但并不参与政治讨论。而日 朝则主要指早晨上午召见官员,有时候也包含奏事。但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处理国政,而是一种象征性的权力展示。

网路配图

清朝皇帝如何处理国家事务?

清代没有如同古代一样,一早就聚集官员站班议事的制度,而是由内阁向皇帝汇报政务。大权实际上都操在内阁大臣手中。当时未成年的顺治、康熙两位君主,他们还要上学,因此召见或者觐见,都安排在放学之后或午饭前进行。如果需要紧急会议,则随时召见,无固定的地点,最常见的是选择便利地带召开。

康熙之後,大多数决策都是通过“御门听政”来进行,这里可以看出有一定程度上的类似古代“早安”的形式。不过到了咸丰年间,“御门听政”完全废止了。从此以后,大部分时间,清帝国的大臣们不再聚集到故宫内部办公,而是在各自负责的事业中展现他们的手腕。在这个过程中,从康熙到雍正在圆明园内度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中尤其以雍正最为著名,他甚至将圆明园升级为正式办公地点,并扩建了一些设施用作“避喧听政”。

乾隆也是如此,他经常留下来工作,在1775年的例子中,他共计168天居住圆明园,即占一年43.86%以上。这意味着他经常前往紫禁城、承德避暑山庄以及曲阜等地进行工作。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