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12位皇帝的政务处理之旅他们如何在故宫外展开国事

在清朝,皇帝处理国政的地点并不固定。与明代不同,清朝没有一早就聚集官员站班议事的制度,而是由内阁向皇帝汇报政务。总的说来,不过是让皇帝知道一下而已,大权实际上都操在内阁大臣手中。当时未成年的顺治皇帝、康熙皇帝,早起还要上学,因此召见或者觐见,都安排在皇帝放学之后、午饭之前。如果有重大政务,则随时召见,地点并不固定,一般选择就近召见。康熙成年之后,沿袭明制进行“御门听政”,冬春季早上六点,夏秋季早上五点,在乾清门或太和门听取官员汇报。这倒是有点儿像是早朝。

像康熙年间着名的抗击沙俄的雅克萨之战、平三藩等重大决策,其实都是在“御门听政”中决策的。康熙、乾隆之后的帝王逐渐疏懒,到咸丰年间,“御门听政”完全废止了。

清朝的大部分时间并不是在故宫办公,比如康熙皇帝就喜欢在“畅春园”议政。此后,每年大部分时间雍正皇帝都在“畅春园”内度过,不仅如此,他们也会把附近的园林先后赏赐给他们儿子们居住。在雍正时期,他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使得它成为一个独立的小型宫廷区,并且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理位置和功能,这里的布局基本按中轴线左右对称格式设计,以便于他们能够有效地处理国事。

至于乾隆时代,他同样喜欢在圆明园办公,有记录显示他留在圆明园168天,这占据了一年的43.86%时间。他也曾多次前往承德避暑山庄以及孔子的故乡曲阜进行行宫生活。在这些地方,他也会处理一些国家事务。不过,由于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会议和仪式确实在紫禁城举行,所以虽然这些建筑不再是主要的地方,但紫禁城仍然扮演着象征性的角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