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解读大学世界历史纪录片100集笔记

,探索明德与新民教育之内涵

今日之大学教育,似不甚关乎明明德与新民之义,但若深究,则可见今日大学教育虽有诸多措施,却未能超越这二者范围。体认尚未尽实践尚不足,为何?在于课程设备及学校生活中所传授的知识仅为一方面,而修身养性、自我认识等方面则被忽视。

至于意志与情绪两方面,更是教学方法所不能触及的部分。在教师楷模树立和学子自我修养上,有着巨大的差距。学子自身修养,是中国教育思想中最基础的一部分,也是儒家哲学重心所寄。

然而,近代理学教育过分注重个人修养而忽略了社会国家的需求,这种现象导致学生缺乏时间进行个人修养。此外,由于空间不足,学生无法得到独立思考和独处时的机会,从而失去了“慎独”的教导,对情绪制裁与意志磨砺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最后,由于师友古人联系之阙失,即便有志青年也难以找到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这严重影响了个人的成德达材。古人亦友,如孟子对友谊的论述后世亦有相应记录,但现代人往往只关注年龄相仿的人,不再寻求从古人那里汲取智慧。

因此,在体认未尽实践不力的三端中,一是课程设备及学校生活中的知识传授仅限于知之一端;二是在时间不足以及空间缺乏导致独立思考和独处时机难以获得;三是在师友古人联系阙失,使得个人的成德达材受阻。这些问题都关系到大学如何更好地培育出具有明明德、新民特质的人才。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