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解读大学世界历史分期图表之谜

今日之大学教育,若只看其表面,与明明德、新民的理念似乎不太相关,但仔细探究,则可发现今日大学教育中种种措施,其目的始终局限于此二义范围内。所谓体认尚未尽实践尚未力者,在于对这些义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而教学和实践的执行力度也不够。

课程设置,即教务部门的一系列安排,从传授基本学术知识到研究专门科目,都属于格物致知这一过程的一部分,是明明德的一部分。而学校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以及师长们如何举止、治学、待人接物,这些都能给青年带来一定的益处,这些益处在心理生活中也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各种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设置,学生课外团体活动,以及教师作为公民对社会问题的努力,或为准备知识,或为预习实际工作,或为树立风气,这些都是青年毕业后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一个基础。此即大学教育新民效应也。但是,为什么说体认不足实践不力呢?明明德或修己工夫中之所谓“修身”,指的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状态,而不是精神状态的一小部分。这个整个精神状态至少应该包括了知、情、志三个方面,而且每个方面都需要得到修养。然而现今,大学教育仅仅在知识一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其他两个方面则几乎被忽视了。

即使是在知识这一个领域,我们当前的教学方法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理智生活的基础是好奇心与求益心,因此我们要追求自动学习,以便获得真正有效的心智成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虽然老师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因为过多依赖老师,就无法帮助学生发展出自我学习能力。因此古代那些善于教导他人的老师,他们用一种方式吸引人们,用另一种方式启发他们。在《论语》里被称作善诱,在《学记》里被称作善喻。而孟子说:“君子深造以道,要其自得之。”这就是一种善诱或善喻效果,也就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追求的问题。

至于意志和情绪这两个方面,由于它们对于日常教学来说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它们通常会被放在第二位,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会受到重视。而且,即使是在意志和情绪上,也并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手段来培养它们,因为它完全依赖于个人自身的情感变化和行为选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这种个人修养的话题,那么你可能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考虑:

首先时间不足,一天中的时间已经被填满,上课忙碌,再加上预备功夫,还剩下很少时间用于个人修养。而且,无论是学习文学史哲还是其他专业科目,如同木工水磨一样,不涉及到任何真正意义上的修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只有闲暇时光才能进行真正的人生思考与品味,而非单纯地沉浸在工作中学业之间。

其次空间不足,即便有空闲时光,没有独处机会也难以进行独立思考。这是一个现代教育非常缺乏的问题,因为现在强调集体化甚至社交化,使得个别性质的人际互动变得越来越稀薄。在《大学》书中提到了“毋自欺必慎独”的原则,但近代教育却似乎遗忘了这一点,现在人们往往更倾向于跟随群众而不是寻找自己的道路,更不会去反思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真诚信念。

最后师友联系失去了古人的联系。当今年轻人渴望有一份真挚的情感联系,但由于时代变迁,他们只能找到数量庞大但关系浅薄的人群,没有深入交流和共鸣。不仅如此,有志之士想要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小圈子也不容易,因为他们总是在担忧如何表现自己又不失礼貌,同时他们也意识不到孤独与独立思考对于成长至关重要性的价值。此刻,我们正经历着一个严重缺乏真挚友谊环境的情况,这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个性发展以及对过去经验价值判断能力,对未来目标规划能力等各项技能掌握程度。

然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必须克服三个主要挑战:第一,提高对历史研究价值认识;第二,不要将前人言行看作陈旧事物而抛弃;第三,不要将历史研究限制在纯粹的事实分析上,而应该注重理解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人类精神境界。不过,如果我们不能克服这些挑战,那么像孟子的那种通过观察古人的言行来悟透宇宙万象的大智慧恐怕就会成为遥远回忆。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