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虫在清朝的米虫生活:皇帝用膳的规矩与剩菜处理
清朝源自东北满族,饮食习惯亦是其特有之风。每日仅两顿正餐,称为早膳和晚膳,时间固定,不同季节略有调整。此外,还有一顿不定时的小吃,以供皇帝临时召来。
宫中膳食由内务府及光禄寺负责。御茶膳房主管日常饭菜制作,而宴会则由光禄寺、礼部精膳清吏司共同承办。御茶膳房包括三部分:庖长、庖人、总领等共计四十人;御茶房及清茶房一百二十余人;太监一百五六十名。
每日的饭菜先由御茶膳房官员开列出,一经内务府大臣审阅后方可烹饪。一桌设三张南北向拼成,其中一张供皇帝进餐,其余两张备用。此外,还有一几案备受赏赐之需。
待各道菜上桌前,首先进行试毒,并由侍胥尝食以检验是否毒或变质。一旦无误,便按皇帝指示盛入碗中享用。宫廷规定,每餐八品主菜、小品四品,加上汤羹等,大约二十多种。在严格遵守祖制家法下,这些美味往往显得索然无味,只是为了显示排场而已。
末代皇帝溥仪回忆:“这些菜肴摆好之后,只表示排场而已。”他还提到:“我实际上吃的是太后的送来的,我每餐实际上吃的是太后的送来的……”他对此评价为“华而不实”。
由于不能让任何人知道皇帝喜欢什么或讨厌什么,一切都要遵循老祖宗定的规矩,即使是亲生子也不例外。如果想跟臣僚一起进餐,也需要得到特别恩赐。而且,在没有特殊情况下,无论何时,任何人都不准随便谈论这方面的事宜,这是一大忌讳。
在用餐期间,有音乐伴奏,但并非古代那样宏伟,而是轻松一些的乐曲。在用完后,还要漱口,并根据季节享受不同的果品或热茶,以助消化和健康。
所有这一切,都被详细记录下来,每月集成册子供将来参考,同时也体现了当时对饮食卫生和安全的高度重视。这一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复杂又严谨的历史时代,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与制度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