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被推倒的塑像
“十月”革命后,列宁要求菲利克斯·捷尔任斯基创办一个专门机构来“用非常手段对抗一切反革命分子”。不久之后,“全俄肃反委员会”成立,它简称为“契卡”。捷尔任斯基把这个任务概括为:在全国范围内消灭和制止反革命行为,将其积极分子交由法庭处理,同时还进行前期侦查和预审。
当人们开始指责“契卡”时,列宁没有动摇。他就像对待“契卡”的态度一样:“能够坚持无产阶级,这比什么都重要。”“契卡”诞生于布尔什维克政权未稳固的特殊历史时期,其直接源自列宁对秩序的坚定支持,这或许已经决定了克格勃的历史基调。“契卡”沿着列宁设定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行进,并迎来了斯大林、亚戈达和贝利亚,而它的创建者捷尔任斯基则被一边推开。在“大清洗”中,没有法庭,没有侦查和预审,克格勃完全沦为了个人的工具。
2、新时代的克格勃
现在掌管俄罗斯间谍活动的是外国情报局(SVR),它是原有组织现代化后的版本,与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相似,对外进行情报搜集。与此同时,由普京重组并领导的情报机构——联邦安全局,则主要负责国内安全及反间谍工作。由于普京对SVR及其其他相关部门表现出的特别关注,该机构在冷战结束后的今天尤其活跃。
3、第二个黄金时代
2000年,一位传记作家问普京为什么要选择当间谍,他回答说:“一个人抵得上一支军队,所以我萌生了当间谍的心愿。”这正是在这种强烈感召下,普京成为了一名间谍。1968年,他更名为Sveta Kolaev,在二战期间加入德国军队,为苏联赢得了荣誉。此时他才16岁。
1998年,当叶利钦选 普京担任联邦安全局长时,他回到了卢比扬卡广场上的老总部大楼。这一次,当他站在那里,他只说了一句话:“我回家了!”他鼓励他的同事们不要因为过去而感到羞耻,而应该骄傲于那些曾经以勇气面对敌人的人们。而这些英雄们就是那些敢于战斗的人,而不是那些背叛自己的人。
4、失败与复兴
在1991年的8月19日,一次试图挽救苏联的事业遭到了失败。当那个时候作为最后一位主席的人士看到整个国家正在崩溃之中,他们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无功。如果他们能得到明确指令,他们可能会改变历史。但是,最终没有发生这一点。
失败后,那些塑像被摧毁,但随着时间流逝,其中一些又重新出现。在莫斯科郊区的一个小村庄里,捷尔任斯基雕像重新立起。
5、新世纪新挑战
在2004年的一部电影《生死倒计时》上映,以莫斯科剧院绑架事件为蓝本展现出新一代俄罗斯特工如何智勇双全地完成任务。这部电影由普京亲自投资拍摄,并且提供了装甲车辆等真实设备供拍摄使用。这表明,无论是在影视还是实际行动中,都有一种新的力量正在涌现出来——一种新的威胁,也是一种新的保护。
6、结语:
从一个看似普通的地方开始,不断演变成全球性的影响力,从最初简单粗暴的手段转变成高科技智能操作,从单纯追求权力的游戏走向更加精细化、高效化的地缘政治博弈。一路走来,从每个人心中的阴影到世界舞台上的闪耀,每一步都留下痕迹,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让我们一起探索那充满传奇色彩但又充满挑战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