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事件揭秘明朝建故宫之华表谜团

华表之谜:揭秘明朝故宫的双重守护者

在步入故宫大门时,无不被两对华表吸引。外面的那一对华表,雕刻着龙形纹饰,横云蔽日;而其顶端的蹲兽则面向外部,眼神坚定地望向远方。内院也有另一对华表,但它们有所不同,其顶端的蹲兽则是面向内部,注视着宫中的一切。一里之外,一里之内,在古代,这种布局象征着一种对于君主权力的约束。

那么,华表背后蕴含了什么意义呢?这需要从它悠久的历史开始说起。可以说,华表是一种深厚的文化遗产。

在上古时代,它们起源于“谤木”,亦称为诽谤木。这一概念源自《淮南子·主术训》:“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简而言之,就是唐尧时设立了一种鼓,让百姓如果发现他有过失,就可敲击,以此作为提醒和建议。而虞舜时代,则是在街头树立了一根木头,如果看到他有过失,便可以在上面刻写批评意见。在古汉语中,“诽谤”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批评、指责,没有褒贬意;二是指恶意地说别人坏话,即毁谤。在现代汉语中,“诽谶”专指恶意讲坏话,其应用范围缩小了。

因此,当我们看待那些最初只是一块简单树立在地上的石碑,上边横放一块短板,被称作“桓(huan)木”或称为“和木”、“和标”,或者更常见的名称——“华表”。这些最初仅用于纳白茫茫世事、装饰、纪念,或起到标志作用,不料却演变成了一种集权与皇权象征性的物品,从秦始皇开始,他们由原来的普通材料转变成了最坚硬花岗石打造,并且常常带有一尊雄狮盘踞其顶,以及周身缠绕蟠龙,这些都让人们知道了不可非议,只能低头三呼万岁,以示臣服。

北京在明朝永乐年间成为京城之后,当封建帝王决定在北京树立汉白玉制成的华表时,他们主要考虑的是美观与装饰,同时也寄托着学习古代贤君及听取民间意见的心愿。从史料记载来看,那里的里外两座 华 表 上,都雕刻有一只怪兽——犼(hou)。其中里侧的犼朝北,而名为“望君出”,意味着皇帝应该经常出去体察民情。而外侧的犼则朝南,被命名为“望君归”,希望皇帝不要频繁地游玩以免影响国政处理工作。这正如同两个不同的守护者,一方面确保帝国稳固,一方面又促进了王室开放与关怀人民的情感。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