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荀子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知识多;他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
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生长在高山之上,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
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这样才能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但却能够向上吃泥土、向下喝泉水,这是在心志专一的情况下的表现。而螃蟹虽然体格强健,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但因为心浮躁,所以无法找到安身的地方。
因此,没有坚定的意志,就不会有什么显著成绩或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都会两败俱伤。这说明眼睛只能同时看清一件事物,而耳朵只能同时听到一种声音一样,我们的心灵也是如此单纯而专注才能够达到最高境界。
古时候瓠巴弹瑟,让鱼儿从水中探出头来倾听音乐;伯牙弹琴,让拉车的大马都停止工作仰望他的琴声。这就是为什么声音无论大小都值得被聆听,因为行为无论显隐都值得被观察和学习。在深山中埋藏宝玉,也会使周围的地植物更加茂盛,在深渊中放置珍珠,也会使崖岸保持湿润活力。如果我们持续做好事,最终必将得到认可和赞扬。
学习从何时开始?又到了何时结束?答案是,从诵读经典开始,以研读礼仪为止,从成为士兵状态提升到圣人的境界。一旦投入努力并且持续久远,它们最终就会融入我们的生活中。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学习,因为真正重要的是理解背后的道理,而非表面的记忆或技能。当我们为了个人修养而学时,与禽兽相比,其价值更大。当书籍记录政务与诗歌反映情感时,它们分别承载着纪录历史与抒发情感的情感纲领。当礼仪尊重文明、乐曲调节情绪、文学丰富想象,以及春秋季节展示自然变化的时候,这些都是天地间所有的事物发展完成的一切。在这样的基础上,又怎样才能衡量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呢?
对于那些追求知识的人来说,他们通过耳朵接收信息,将其内化于心,再通过行动展现出来,使自己的每个动作都符合规律。而那些只关注表面的浅尝辄止者,他们只是将信息输入脑袋,然后输出言语,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此外,现在人们更多的是为了其他人的需求而学习,比如为了装饰自己或作为社交工具。但真正在乎自我提升、美化自身形象的事业,是由古代智者所追求并且实现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对自我的挑战,每一次失败都是通往成功道路上的磨练,对于那些真正渴望改变世界的小人物来说,他们应该像古代那样,为自己设定目标,为人类社会贡献力量。而现在,更需要这样一些英雄人物去引领时代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