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援助宋国,与楚国在城淄(今山东淄县南)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当时,楚军实力雄厚,显然占据了上风。面对这形势,晋文公向他的舅舅狐偃咨询解决之道:“我方兵少,而楚军众多,这次战役该如何打才能取胜?”狐偃提出使用欺诈手段来对付楚军。
晋文公又询问另一个大臣雍季,并将狐偃的话转告给他。雍季并不支持这种策略,他以比喻形式反驳说:“竭泽而渔虽能立即获利,但明年无鱼;焚蔽而田虽然一时可得,但明年无兽。依赖诈伪的方法尽管现在可以奏效,但长远来看并非明智之选。”他意味着,即便短暂获得成功,也会导致长远后果不佳,不是一个持久的策略。
由于没有更好的办法,晋文公还是决定采纳狐偃的计谋。他利用自己之前与楚庄王许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以此为名连续三次撤退,以此为契机选择有利于自己的阵地和时间;而楚军则误以为晋文公胆小,不敢正面交战,因此紧追不舍,最终被晋军击败。这场著名的城濮之战最终以楚国失败收场,其大将成得臣也因此丢掉了性命。
从这个故事中人们引出了“竭泽而渔”的成语,用以比喻短视且危险的行为,它可能在当下带来一些好处,但却无法保证未来不会产生负面影响或完全失去其初衷所期待的一切。在历史上,这种策略虽然能够让某人或某个团体取得瞬间成功,却往往伴随着不可预见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