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述了历史上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英雄赵子龙。成语“赴汤蹈火”源自赵子龙的勇敢事迹,意味着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他在三国时期,因其忠诚和勇猛,被尊称为“武圣”。
在《墨子·兼爱》中,有一段描述:“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这说明了人们为了某个目标愿意冒生命危险。在《荀子·议兵》中,“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表明了无畏牺牲的精神。
三国时期魏书中的刘表传也有类似的描述:“今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显示出他对国家忠诚的决心。
嵇康是一位著名文学家,他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写道:“此犹禽鹿,一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表达了他对于世俗虚伪、朝廷法度的蔑视,以及即使面临极端困难,也会毫不犹豫地迎接挑战。
故事介绍:东汉末年,由于刘备占据荆州,不愿意投降曹操,因此派韩嵩到洛阳探听情况。韩嵩表示,即便是跳进滚烫的水池或者走过熊熊烈火,他也不介意。这体现了一种无惧死亡,无论如何都要完成任务的心态。
嵇康与山巨源之间有一段复杂的情感史。当山巨源升官后想请嵇康代理自己职位时,被拒绝。后来山巨源收到了嵇康给他的绝交信,在信中列举先贤,并表示自己志气不可夺,只愿淡泊名利,不涉经学。在信中还比喻说,如果像野性难驯的麋鹿一样,即使是金马嚼或佳肴,也不会改变初衷,这正如他对司马氏政权没有任何妥协态度,即便是“赴汤蹈火”也不在乎,最终被迫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