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述了历史上用谋略取胜的赵子龙,他为了完成任务,勇往直前,奋不顾身地面对危险。成语“赴汤蹈火”就出自他的故事,用来比喻人们为了某个目标或信念,不惧艰难险阻,勇敢向前。
这句成语在《墨子·兼爱》中有出现:“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意思是有人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帮助别人,而《荀子·议兵》则写道:“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这里比喻了非常残忍和强大的行为,就像趟进滚烫的水或者踩入熊熊烈火一样。
《三国志·魏书·刘表传》中也有类似的描述:“今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这说明即使是面临极其危险的情况,也要坚定地执行命令。
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提到:“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他通过这个比喻表示,即使是最为温顺的动物,如果被长时间束缚,它也会变得野性难驯,不畏惧任何困境。
东汉末年,有位官员韩嵩劝刘表投降曹操,但刘表拒绝,并派韩嵩去探听曹操的虚实情况。韩嵩表示,他愿意像跳进滚烫的水池、走过熊熊烈火一样,无论多么危险的事情,都不会推辞,这体现了他对忠诚和职责的坚持。
最后,还有一个关于嵇康与山巨源之间关系的问题。在司马氏统治时期,因为山巨源仕途上的成功和嵇康反对朝廷权力斗争导致他们之间产生隔阂。嵇康给山巨源写了一封绝交信,在信中列举了许多先贤,他们都没有受到世俗礼教束缚,而自己则保持着独立思考,不受金钱利益影响。他用禽鹿作为比喻,说即便使用绳索装饰它,用美食哺养它,它仍旧怀念自然生活,这也是他拒绝参与朝廷政治、宁愿选择隐居生活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