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进攻齐国,动用了大量的人力挖掘运河,将其直通淮河,从而贯通了长江和淮河两大流域。这一举措使得吴国能够利用运河率领水军从水路进攻齐国。就在这时,公元前484年,在艾陵大败齐军,并逮住了齐国的大将国书,这也加深了夫差对水上进兵的信心。他又征发更多的民工继续挖掘运河,使之北面通到沂水,西面通到济水。
随着运河工程的完成,南北水上交通便利化,不仅提升了吴国霸主地位,也为后来的战争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战略线路。不过,由于吴国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几乎达到极限,一旦出错,就可能难以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元前482年(周敬王38年,吴王夫差14年),吴王夫差与鲁哀公、卫出公共同前往黄池,与晋定公开会。在会谈中,因关于盟约次序的问题引起争议,最终通过赵鞅提出的建议,即晋定公占先“歃血为盟”,解决了僵局。然而,这次会议也暴露出了各方力量的疲惫和矛盾,最终导致会议结束后不久,便爆发了一系列内乱和外患。
回顾这一系列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历史上的政治斗争还是个人之间的关系,都需要精准的情报来做出决策。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判断都可能影响整个局势走向。就像那时候的一切,都似乎预示着更大的变革即将来临,但最终却是越王勾践带领越军成功打破了敌人的防线,而不是如同人们所期待的一样,是由那些掌握权力的君主们所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