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麒院士科研医院的80后楷模在社会舞台上绽放

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起火山研究,那个名字仿佛刻在了每个科研者的心头——刘嘉麒院士。然而,他与火山的故事并非从一开始便是如此精彩,而是一段后来者才得以窥见的传奇。他的科学之路并不像传说中那样从事业巅峰就开始,而是在接近四十岁时,他选择将这年龄当作三十岁过,奋力攀登。

如今,这位刚步入“80后”的科学家依然坚守于科研与教学之间,不论何时都能找到时间进行科普和咨询。他所展现出的忙碌生活状态,是他目前的常态。但无论多么繁忙,他的心中始终燃烧着斗志,一种耄耋之年的昂扬斗志,让人感受到了他作为战士般不屈不挠的精神。

刘嘉麒出生于1941年辽宁省丹东市的一个农民家庭。在那样的贫困环境下,他自小承担起了家庭责任,9岁那年失去父亲,更让这个家庭陷入更深层次的困境。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考入了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在那个艰苦卓绝年代里,他坚持完成学业,并在野外跋山涉水学习。

毕业后的他继续留校任助教,但“”对他的影响使得他的梦想被迫暂停。直到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这份未曾放弃的心愿再次点燃。他毅然报考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并成为了侯德封院士门下的学生。在这里,37岁的小伙子刘嘉麒成了比班级最小同学大十六岁的一名老学生,但他的内心依旧充满着激情和决心。

硕士研究生的毕业后,他又决定放弃优越条件,再次成为博士候选人,并且成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博士学位获得者。当结束27年的学生生涯时,刘嘉麒已是44岁高龄,却依然站在了知识界的地位前沿。

今天的刘嘉麒,无疑是一位在地学领域中的强者。他曾经十进长白山、八上青藏高原、三入北极、两征南极,为我们揭示了中国近代火山活动规律与地质特征,将火山喷发与气候变化相关联,被认为是中国火山和玛珥湖古气候研究领军人物。而他与火山研究结缘,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那时候,在选择论文题目时,当老师建议做一些相对成熟的话题时,刘嘉麒却觉得这些都不够刺激,因此决定尝试一个新生的岩石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这一决定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成为了一名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

1986年,被授予首届侯德封奖;1990年,又被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至今,其硕士、博士论文中的数据结论仍被国内外同行引用。面对现在规模远超40多年前的研究生招收规模,刘嘉麒鼓励青年要树立远大目标,要反哺国家社会,同时也要寻找自己的“增长点”,不要好高骛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目标。

现在,即便已经退休,但 刘嘉麒仍选择保持忙碌,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比如继续给学生上课,还有为地方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等等。而最近5月份,更荣获李佩教学名师奖,这一切都是对过去付出的回报,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在他看来,无论个人还是国家,都不能忘本,要尽可能回报社会和老百姓才行。而对于当前的地质发展状况来说,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还需要更多新的突破,以达到真正领先世界的地步。(冯丽妃)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