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起火山研究,那个名字——刘嘉麒院士,仿佛是响亮的指挥棒,让人不由自主地跟随他的足迹。然而,他与火山的故事,并非一帆风顺的开始,而是在接近四十岁那年,他才真正踏上这条科研之路。那时,他用“把四十岁当成三十岁过”,以一种坚定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一步步攀登到了科研高峰。
如今,刚刚走入“80后”的行列,他依然坚守在科研与教学之间,每有空暇便投身于科普、咨询工作中。他的生活状态,就是忙碌。在一次长达两小时的采访中,当他谈及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时,可以感受到那种耄耋之年的斗志昂扬。他是一名战士,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为科学事业添砖加瓦。
1941年,在辽宁省丹东市的一个农民家庭出生,9岁那年失去父亲,这让这个原本就贫困的小家庭更加艰难。作为家中的大男孩,他从小就肩负着改变命运的心愿。高考填志愿时,由于学校规定优秀生只能报考理工类专业,他选择了1960年的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因为该院实行五包制,即学费、书费、伙食费、医疗费、住宿费基本不收取。这一决定,为他未来的道路埋下了伏笔。
上学之后,无论是在野外跋山涉水还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吃尽苦头,他都没有退缩。在那个艰难年代,有些同学因为无法忍受当时的情况而选择退出,但刘嘉麒没有放弃。他坚持下来,最终发现自己对这份职业产生了浓厚兴趣,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被选送到本校研究生部深造。
然而,“”后的改革开放给他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当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的政策发布时,刘嘉麒再次站出来,没有放弃任何机会。他报考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并成为了一名37岁的大学生,与班里的年龄最小者相差十六岁,但他内心仍燃烧着前进的热情。
硕士毕业后,再次回到原单位,却又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从此成为了一名48岁的大二学生。但这一切并未阻止他追求知识,更未减少他对科学探索的一腔热血。当结束27年的学生生涯后,刘嘉麒已是44岁的人,对一个人的学业与事业至关重要,要珍惜这段时间,为一生的奋斗打下坚实基础。
今天,这位曾经默默无闻的地球化学家的名字响彻国内外,被认为是中国火山和玛珥湖古气候研究领域领军人物。他与火山钻研始于研究生时代,那份创造力的宝贵期限,是塑造个人命运的一块基石。而现在,在完成数十项重要任务后,他还在给青年们讲授知识,将其生命中的每一次挑战转化为鼓舞人心的话语:
“我现在最需要时间得赶紧再做点事儿。”尽管已经退休,但刘嘉麒仍旧保持着旺盛的精力,不断寻找新的突破点,比如将硬邦邦的地玄武岩拉成丝,以此推动新型纤维材料产业发展;同时,也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为社会贡献力量。此外,还获得了多项荣誉,如首届侯德封奖以及“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对于未来,无疑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但也存在挑战。在面对这些挑战的时候,刘嘉麒提醒我们要保持谦逊:“如果把国内有关学界报道排个队会看到一支相当长‘领先’队伍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进步,又要认识到还有很多地方尚需努力,“科学来不得浮夸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