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及火山研究,那个名字如同闪耀的北极星,指引着所有追求科学真理的人——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然而,他与火山的故事并非从一开始便是如此璀璨夺目。在他深入探索火山之谜之前,他已经走过了“四十而不惑”的年纪,而他却选择了“把四十岁当成三十岁过”,以此为契机,他展开了一场充满挑战和勇气的科学征程。
今天,当我们谈论北京首都儿科研究所那些充满热情、斗志昂扬的“80后”科学家时,我们不能不提到刘嘉麒。他是一位在社会上默默奉献、坚守于科研与教学一线的人物,一有空闲就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和咨询服务。他的生活状态,是忙碌而有意义。
面对采访者,他坦言:“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多大年龄,反正还能干事情。”他的声音响亮,有着一种老兵回归战场后的豪迈。在两小时内,他的一些立场鲜明的观点让人印象深刻,从他身上可以感受到一名无畏前行、一心投身于事业中的战斗者。
1941年出生在辽宁丹东的一个农民家庭,9岁那年的父亲去世,让这个原本贫困的小家庭更加艰难。作为四姐弟中最大的男孩,他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他曾经犹豫是否要报考文学专业,但母亲的话给予了他方向:“哪个学校不要钱或者少花钱,就考哪个学校吧。”这样的决定成为了转折点,使得1960年他顺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这所学校实行的是五包制,即基本不需要支付学费等费用。
虽然最初因为经济困难和三年困难时期的苦日子使许多同学选择退学,但刘嘉麒没有放弃。他坚持下来,最终发现这个专业对他来说既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兴趣。当成绩名列前茅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真正喜欢上了这份工作。毕业后继续留校任助教,并在1978年随着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的政策,再次踏上了学习之路,这一次是硕士研究生,然后又是博士研究生,最终成为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之一。
现在,在北京首都儿科研究所工作的“80后”科学家们,或许会从刘嘉麒的事迹中获得灵感,他们也应该像这样,不断追求知识,不断超越自我,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正如刘嘉麒所说,“树立远大志向,反哺国家与社会”。他们应当找到自己的‘生长点’,不要好高骛远,而应该一步步做起,以眼前的每一个进步为基础,为将来的更大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现在最需要时间”,这是刘嘉麒的话,也许对于这些青年科学家来说,更是一个启示:珍惜每一个学习和工作的机会,用智慧和汗水铸就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