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嘉麒,一名中科院院士,在中国地质学界的火山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我开始深入研究火山时已是“四十而不惑”的年纪。在追求科研高峰的道路上,我将四十岁当成了三十岁过。我现在刚好成为“80后”,但我仍然坚守在科研与教学一线,一有时间就参与科普和咨询工作。“忙”是我的生活状态。
选择成就强者
我从未想过自己多大年龄,只要还能干事情就是了。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我语速不快,但声音响亮。在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中,他有许多立场鲜明的观点。从他身上可以感受到一名“战士”的炽热、一种耄耋之年的斗志昂扬。他确实是一位人生的战士:克服逆境,一次次迎难而上。
1941年,我出生在辽宁省丹东市一个农民家庭,9岁那年父亲去世,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为困顿。我作为四姐弟里最大的男孩,以奋发努力希望用知识改变命运。高考填志愿时,我原本想报文学类,但学校要求优秀生只能报理工类。我跑去征询母亲意见,她回答简单:哪个学校不要钱或者少花钱,就考哪个学校吧。
无奈之下,我考取了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那时候,该院实行学费、书费、伙食费、医疗费、住宿费“五包”,基本不花钱。但学业并不轻松,上学后我才发现这个专业还要在野外跋山涉水。加之赶上三年困难时期,经常吃不饱饭。我坚持下来,因为在学校吃不饱回家就更吃不饱。
苦日子慢慢挺过去了,那最初的“无奈”之选也被我挺成了兴趣,越钻研兴味越浓,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毕业后,我留校担任助教,并且始终没有放弃对科学的热爱,即便是在那个特殊的时候,也会偷看一点书。
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时,我毫无犹豫地投身其中。这是我的人生转折点,也是我的幸运所在。我以37岁的大_age加入博士班,与班里的同学相差十六岁,但我心里依然憋着一股劲儿。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再次放弃优越条件继续攻读博士,这是我人生的又一次抉择。当结束这段漫长旅程之后,当结束27年的学生生涯时,我已年过44岁。这是我人生的另一个分水岭,也是我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今天的一些青年朋友们,或许觉得自己太早太晚,都说老板需要经验,而不是什么新鲜血液。但我告诉你,无论何时何地,要珍惜每一个机会,每一个学习和工作的心态,是最宝贵的人格修养和智慧财富。你不能因为觉得自己不是特别懂得某样东西,所以就放弃;你必须学会从自己的不足中寻找动力,从别人的成功中吸取力量,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进步。而对于那些总是提及未来计划却无法付诸行动的人来说,你是否真的准备好了?还是只是梦想中的遥不可及?
其实,现在最需要时间,是让这些青少年能够得到更多机遇,更好的教育资源,让他们能够拥有更广阔的人脉网络,让他们能够拥有更多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而我们这些曾经走过这条路的人,更应该积极为他们提供帮助,为他们开拓视野,为他们提供指导,使他们能够更加迅速地成长起来,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繁荣昌盛。如果我们都能这样做,那么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