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记》是东汉时期荀悦所著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总共分为三十卷。荀悦字仲豫,是一位喜爱文学和历史著述的人。在献帝的时代,他曾担任过多个官职,包括秘书监和侍中,并且还撰写了其他几部著作。
献帝认为班固的《汉书》内容繁杂,不易读懂,因此在建安三年的时候,他命令荀悦根据《左传》的编年法来编纂《汉纪》,并在建安五年完成了这部作品。这本书约有十八万字,比起班固的《汉书》要短得多,仅相当于后者的四分之一。该书从西汉开国元年(前206年)开始记事,一直到王莽篡夺政权后的地皇四年(公元23年)。
由于荀悦在撰写《汉纪》时主要是对班固的《汉书》进行剪裁和删减,使得内容基本上不出现在《汉书》的范围之外。但同时,也有一些地方做出了增补,如记录成帝永始元年的谏议大夫王仁的奏折,以及哀帝元寿元年的侍中王闳的谏言,这些都没有出现于《汉书记载之中。此外,《漢紀」的記載方式也有所不同。
這部書對於修史方法有很大的貢獻,它繼承了春秋時代的大史家如晉之陽虎、楚之屈原等人的編年體,並與紀傳體並重,這兩種形式成為後世研究歷史時不可或缺的手段。書中的“荀悈曰”的評論性文字簡潔而富含深意,有許多批判當時政治得失的地方,用語靈活機智,被後人稱道。至今,《漢紀》的版本以“四庫全書”版較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