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宋朝有三位皇帝原本不想当皇帝,但他们还是被迫登上了宝座。这究竟是为什么?让我们来看看这三位“生性淡薄”的皇帝。首先,有宋朝第五帝赵曙,他是宋仁宗的弟弟濮王的儿子,也是第一位不想当皇帝的皇帝。由于仁宗多年未有继承人,好不容易生下两个孩子却相继夭折,所以赵曙两次被立为储君,又两次被废除储君的地位,这种现实真是令人震惊。在仁宗去世前,没有子嗣可以继承,他只好留下遗命让赵曙登基。但是赵曙害怕自己成为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因此不断拒绝登基,只是在大臣们再三恳求后,用装病作为逃避之道。不过国家不能一天无主,大臣们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只好用担架将赵曙抬出来,将他推上龙椅,让他完成了登基大典。
接下来,是宋钦宗赵桓。他也是因为无奈,被大臣们推上了皇位,不过没过多久徽宗就醒来了,所以赵桓只能捏着鼻子做起了皇帝。不过,赵桓在处理国家事务方面和徽宗一样优柔寡断,对于这些对国家都不是利好的局面缺乏决断力,最终在他即位两年后,金军攻陷汴京,他和父亲一起被俘虏,在异国土壤中寿终正寝。
最后,还有宋朝第十三帝赵扩,是光宗的次子。当时他的父亲仍然健在,但是随着爷爷宋孝宗的病逝,光宗以病为由拒绝亲自主持丧礼,被大臣们利用机会想要改立他为新任皇帝。不过,为了避免像自己的父親那样受到谗言和批评而遭到公众唾弃,极力推辞这个位置。
这些历史上的情形也间接反映了宋朝许多软弱的特点:内心优柔寡断、外表胆小怕事、遇到外敌入侵往往选择割地求和,以维持一方安宁,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宋朝国土逐渐缩小,最终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