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在位时为何不重用曾国藩探寻长相思清朝纳兰性德的社会迷雾

咸丰皇帝夜以继日的繁忙,奏折不断地从前线送来,不是说这里被人背后捅了一刀,就是说那里遭受了打击。久而久之,这让皇帝的自信心大受挫弱,他开始不再相信自己能赢得战争,直到曾国藩的崛起改变了局面。湘潭大捷开启了庆祝的炮声,然后是岳州、城陵矶和武昌的捷报接踵而至,让人几乎感受到应接不暇的情景。这一时期,就像是历经千年的倒霉,似乎即将转运。

尽管曾国藩在出任时有明确表示,在守孝期间不会接受奖励或职位提升,但咸丰仍然授予他署理湖北巡抚一职,并赏给他花翎。署理湖北巡抚的原因,是考虑到曾国藩尚未守孝完毕,一旦守孝期满,他可以代理这个职位。但仅仅七天后,咸丰又急切地撤回了这一任命。这次戏剧性的转变发生在一次君臣对话之后,这次对话中,有一个军机章京彭蕴章作为谈话的一方。他虽然不是军机大臣,但是一名专门负责抄写文件的人物,对于参与机要工作,他们也被称为“小军机”。

于是有一句:“曾国藩不过是前礼部侍郎,一个老百姓罢了。”这句话简单却直接,让咸丰脸色大变,他沉默良久。很多人将咸丰防范的心理归因于“满汉藩篱”:曾国藩是一个汉臣,他拥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同时掌握着兵权,对于满族皇帝统治下的王朝来说,这当然不是什么好事。

其实很多时候忌讳谁并不只是因为出身问题有关。在康熙时期的鳌拜(满八旗),雍正时期的年羹尧(汉八旗),他们都是手握重兵的人物,而岳钟琪这样的下场则更惨淡。由于他是汉臣,所以人们想着要给予对方困难,那些清代皇帝也是太小看这些现象了。在曾国 藩之前,江忠源追根溯源,也是一位手握兵权的大将,不同的是江忠源主要扮演的是武将角色,而曾 国藩则具有领导全面的能力。当曾 国 藩举办湘军的时候,即使有个湖南帮练大臣的地位,其实是在赤手空拳的情况下建立起来这样庞大的力量,为何能一下子拉起如此大的组织呢?如果让他长期掌控湖北省份,又会担心他会不会像秀全一样成为叛乱分子?

在这种内乱频繁的情况下,要趁机跳出来自立为王的人估计不计其数,都足以让你防备无效。复杂多变的人心难以预测,是谁都无法言说的,因此咸丰就对曾 国 藩持有保留态度,而且这种心理持续存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以消除。此种情绪与疑虑一直伴随着他的决策过程,使得即便拥有如同纳兰性德那样的才华与抱负,也难逃被怀疑甚至排斥的事态发展,最终导致了两人的关系出现裂痕。而当我们反思历史,我们是否能够真正理解那些深藏于文字间、流露在政策上的复杂情感,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时代进程?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