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八旗的领袖在处理国政时并不总是待在故宫里

导读:清朝的皇帝在处理国政时并不总是在故宫中。尽管太和殿是明代为皇帝上朝的地方,但实际上,清朝的皇帝大多数时间并不在故宫办公。他们更倾向于在其他地方,如畅春园或圆明园进行政务处理。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曾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登基、婚礼、册立后妃以及命将出征等重要活动。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和冬至三大节,皇帝也会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赐宴给王公大臣。

网络配图

明代御门听政

明代的朝会制度始创于朱元璋完备于朱棣。在正旦、冬至和万寿节这三大节份,会有隆重的大朝会,即“正朝”,但主要是为了接见文武百官而非讨论国家事务。而常规性的日常政治会议则称为“日 朝”,这些会议通常每天早晨举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制度发生了变化。在宣德十年的正月,当年英宗即位时,由于他年仅9岁,不可能整天参加政治活动,所以取消了午间会议,并简化了早晨的奏事程序。景泰时期一度恢复午间会议,但最终没有成为固定制度。

到了隆庆六年五月,当神宗即位,大内阁张居正等人对早晨上的奏事次数进行了调整,只保持每月三次六次九次上京。这一制度一直持续到明末结束。

网络配图

清代皇帝很少在故宫办公

相比之下,清代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早晨聚集官员就班议事的制度,而是由内阁向皇帝汇报政务。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内阁大臣手中。当未成年的顺治或康熙君主学习时,他们只有放学后才能召见或觐见。此外,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召见,无需特定地点,一般选择便捷地处所召见。如果有重大事件,则可能选择更近的地方召集。康熙成长之后,就像古老传统一样,他开始按例进行“御门听政”。

然而,从康熙到咸丰时代,“御门听政”逐渐衰微,最终完全废除了。这意味着许多清代君主不再经常待在故宫中处理国政,而是在如畅春园这样的私人住宅里度过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来处理国家事务。雍正期间,将圆明园改造成了一座拥有完整政治功能的地标性建筑,其中包括一个专用于理财亲贤之用的殿堂,以及必要的一系列政府机构,以确保可以从那里管理帝国的事务。这就是为什么雍正被认为是一个非常有效率且能够集中精力管理国家的人物。他甚至还扩建了圆明园以包含更多房间,使其成为他的主要工作场所之一。

乾隆也是这样,他喜欢住进圆明园,有一次留下来168天,那么他一年中的43.86%时间都花费在这里。而剩下的46.14%分成了105天待在地牢(紫禁城),66天待在地暖(承德避暑山庄)以及44天待在地学(曲阜)。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