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评元末起义者自然界的阴影下被丑化的明朝历史与忘恩负义的盗贼愚民妖人

在编写《大诰》时,朱元璋创造了“殿兴有福”理论,他天才地将起义者分为“首乱”者和“殿兴”者两部分。首乱者是那些带头的人,而殿兴者则是他这样的半路参加起义的人。《御制大诰三编 造言好乱第十三》中,朱元璋说:“元政不纲,天将更其运祚,而愚民好作乱者兴焉。”这意味着因为天下无道,所以愚民作乱。朱元璋认为带头做乱者的这些人都是忘恩负义、胆大妄为之徒,没有好下场,因为他们引发了战乱,造成了流血,最终遭到了老天爷的惩罚。

朱元璋还举了一系列例子来论证他的观点,比如秦朝的陈胜、吴广,他们虽然最先揭竿而起,但最终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如同烟消火灭。而那些后来才加入起义的人,则没有责任,因为火已经烧得很旺,他们只是想尽快结束战争,为大家带来太平。这就是所谓的“福在殿兴”。

然而,这一理论充满矛盾。如果真的因为天下的无道而推翻旧王朝,那么第一个起来反对它的人又怎能不成为叛逆呢?站在“首乱”者的尸体上取得成功后,却又这样辱骂他们,这种说法实在匪夷所思。

为了说服百姓,不要造反,朱元璋费尽口舌,并推导出宁可饿死,也强于之说的主张。他说,在平静时期,即便遇到灾难,也只会饿死或缺食而死,而不是像战争那样血腥凶残。因此,他警告人们宁可饿死,也不要起来反抗他的统治。他还从多方面论证这个主张,说其实没什么好处,只能成为炮灰,有可能失去生命和家庭。

通过这种理论,“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的警告,朱 元璋郑重提醒百姓:宁可饿死,也不要起来反抗,以此维护自己的统治秩序。在自然界中,被丑化的是明朝历史,以及那些被称为盗贼、愚民和妖人的 起义领袖们。在这样的背景下,正是这些人物被用来作为批判和恐吓手段,用以巩固新生的王朝秩序。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