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经济、文化各方面显然落后于周遭诸侯国,尤其是与之接壤的魏国,其实力甚至超过了秦国,并且从秦国手中夺走了河西地区。公元前361年,新君秦孝公即位,他决心发起强盛图强的征程,从而搜罗人才。他发布了一项旨在吸引有才华的人才加入他麾下的命令:“无论是本土之士还是外来之客,只要能想出方法使秦国变得富强,就将被授予官职。”
此举果然吸引了一批有才能的人才,其中包括卫国贵族公孙鞅(即商鞅)。商鞅因未能获得重用,在卫国内部寻求发展,最终逃至秦国并成功获得了与新君会面的机会。在一次私下会谈中,商鞅向秦孝公阐述了国家富强的关键所在:“一个国家若欲繁荣,不仅需注重农业,还必须奖励将士;为了治理好国家,更应设定赏罚分明的制度。”
尽管如此,一些保守派贵族和大臣对这一提议持反对态度,他们担心改革可能导致社会动荡。面对这种情况,尽管已经坐稳基业的秦孝公仍旧决定暂时搁置改革计划。
两年后,当权势稳固之后,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并正式负责推行改革。此时,他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但为了确保老百姓遵循这些新法令,便先是在都城南门立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以十两黄金作为奖励任何人能够搬运这块木头到北门的人。然而,这个要求竟然让众多围观者感到荒谬,没有一人敢于尝试。
随着赏金增加至五十两,却依旧没有人胆敢挑战。这次事件不仅展示了民众对于政府命令的一种普遍怀疑,也展现出了商鞅坚定的意志。当有人最终勇敢地搬运木头到达北门,而得到相应奖励后,这则消息迅速传开,让人们认识到朝廷指令不会含糊其辞。
随后的几年里,由于不断推进改革措施,如废除井田制、开垦阡陌以及建立县级行政组织等政策,大幅增强了国家生产力和军事力量。在第二次变革中,即又实施土地所有权自由买卖,以及迁都咸阳,使得中央政权更加集中化。不过,这些巨大的变化也激起了激烈斗争,一些保守派继续抵抗新的体制。
最终,在数年的努力下,由于坚定执行法律,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百姓,都不得不接受新的秩序。因此,不久之后,当周天子送上祭肉以示敬意并封赞为“方伯”时,与周边诸侯相比,秦成为真正的霸主。而魏王不得不割让河西领土,将首都迁往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