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的前线,淞沪会战持续了三个月之久,双方军队展开了激烈的交锋。1937年11月,上海陷落后,南京便成为了日本军队的下一个目标。面对来自华东和华中的两面夹击,国民政府迅速转移至武汉,但即使是这座坚固的城市也无法阻挡日军的进攻。
随着战争继续向西推进,中央政府不得不再次迁移至四川盆地。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人提及唐玄宗逃往四川避安史之乱的情景,而成都似乎正好成为新的政治中心。但国民政府并没有选择成都,而是将重庆定为战时首都。这一决策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呢?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重庆的地理优势:作为山城,它比平原型号的成都更具防御能力。在现代战争中,这种立体性对于抵御空袭尤其重要。当时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和广阔平原确实给予了政权一定保障,但在现代战争条件下,这些优势变得无关紧要。而重庆因其群山环绕,对于敌人的空袭造成的问题则相对较小。
基础设施与交通条件:当时重庆相对于成都来说,在基础设施方面更为完善。此外,由于二者之间缺乏铁路连接,使得物资从重庆运送到成都显得更加困难。南京沦陷后大量文件档案和物资被迫西迁,从而加剧了这些问题。
民心士气与国家形象:历史上凡是定居在成都是割据或偏安之选,如明末张献忠、蜀汉刘禅等。而当今局势需要的是一种不同的姿态——一种能激励国人、让他们相信即使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也有胜利希望的一种姿态。因此,将中央政府设在重庆,无疑是一种强调全国统一与抗争到底的宣示。此举不仅能够提升国内外人民对中国抗议精神的认同,同时也凸显了长江流域作为国家抵御侵略的一个关键区域。
综上所述,即便是在唐明皇时代,他也有可能会选择这样的理由来决定他的首都所在地。如果要问为什么蒋介石选择重庆而不是成都,那么答案就在于这些深层次考虑所带来的长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