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的前线,淞沪会战持续了三个月,双方军队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最终1937年11月上海陷落。随后,南京因地理位置易守难攻,被迫成为日本侵略者的下一个目标。在面对来自华东和华中的两面夹击时,国民政府仓促撤退至武汉,但即便是这座城市也无法抵御日军的进攻。
接着,中央政府继续西迁,在四川盆地找到了新的庇护所,这段历史仿佛重演了唐朝玄宗逃往成都避安史之乱的情景,但现实却不同于古代。这次,国民政府没有选择成都,而是选定临近的重庆作为战时首都。
那么,与唐明皇和刘禅对成都是如此钟情相比,为什么千年之后的重庆能够胜出呢?总结起来,其优势有三点:
重庆是一座山城,而成都是平原。在现代战争中,更具立体性和防空能力。
在以火器为主导的现代战争中,每一次轰炸都会造成巨大的破坏,无论是直接杀伤还是间接破坏基础设施。然而,由于其周围群山环绕,不仅可以增加进攻难度,而且能一定程度上弥补中国方面制空权不足的问题。长达五年的轰炸考验并非任何城市都能承受。
重庆拥有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并且当时二者之间没有铁路,使得物资运输更加困难。
南京沦陷后,大量文件档案和军需物资紧急迁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事务。当时交通工具最理想的是铁路或船运,从南京沿江而上抵达武汉,再转至四川盆地内唯一两个适合居住的大城市——重庆与成都。然而,由于缺乏连接两市的铁路,只要从重庆转运至成都不仅条件不允许,也耗费大量时间。而考虑到当下的紧迫状态,这样的条件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考虑民心士气,为避免给人留下偏安一隅或狼狈逃窜印象。
历史上每当中央政府定都于成都会带来割据、偏安或者狼狈逃亡等消极联想。如果此刻再将首府设在那儿,将会使得国人对于当前形势产生类似的负面感知,从而影响民众对政府信心。此刻抗日战争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激烈阶段,如果引起人们与历史上的某些情境相联系,那么这种信心缺失就不可避免。而只要中央政府留在重庆,就意味着还有希望,即便是在八年时间里付出了惨痛代价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