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的前线,淞沪会战的硝烟未散,中日两军交锋三个月余,上海于1937年11月沦陷。南京,在地理上已无险可守,国民政府仓促撤至武汉,但武汉仍难挡敌军之势。中央遂西迁四川盆地,与唐玄宗避安史之乱相似,但成都未被选为指挥中心,而是重庆确定为战时陪都。
那么,与唐明皇和刘禅对成都钟爱的情形相比,重庆在千年后有何优势?总结如下:
重庆山城,更适合现代战争防空。现代战争中,不再是单纯的冷兵器时代,而是机动性强、空袭频繁的条件下,成都是平原易受攻击;而重庆山城则增加了进攻难度,对轰炸也更具抵御能力。
重庆基础设施完善且交通便利。在紧急迁移的情况下,只有铁路和船运能快速物资转移;然而,当时成渝间无铁路,加上距离长江500公里以上,再加上当时交通工具限制,使得从重庆到成都的物资转运不仅条件艰难,而且时间充足。而作为一座城市功能较为完善的地缘政治要点,以及其作为长江沿岸与大巴山背靠的大型门户城市,也让它成为保障四川盆地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民心士气着想,中央政府不能给国人偏安一隅的心理联想。历史上的每一次定都于成都是割据、偏安或狼狈出逃的情景,这可能导致民众失去信心。如果选择偏安如刘禅一样,则可能引起人们将当前形势与历史上的失败模式联系起来,从而影响整体士气。而蒋公所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激烈抗争,因此选择稳固的重庆来展示决心与希望,以此增强全国人民对抗日胜利信念。此外,由于重慶位置重要,其影响力不仅限於長江流域,还波及其他地区,为抗战提供了坚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