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的前线,淞沪会战持续了三个月,双方军队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最终1937年11月上海失守。南京因地理位置易守难攻,被迫撤退至武汉。但武汉也无法长期抵御日军的进攻。
中央政府随后西迁至四川盆地,历史仿佛重演唐玄宗避安史之乱的情景,但成都并未成为指挥中心,而是重庆被定为陪都。这次选择背后有着三大原因:
重庆的地形优势明显,在现代战争中更具防空能力。与平原城市成都相比,山城重庆提供了更多的防御潜力。在现代战争条件下,这种立体化结构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有效减少敌机轰炸造成的人员伤亡。
重庆拥有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当时二者之间没有铁路,这使得从重庆运送物资到成都变得困难不说,而且时间紧迫。此外,从地理上看,重庆位于长江沿岸,可以通过水路快速输送物资,而成都是远离河流,有助于保障国民政府的补给链。
政治考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历史上各朝代选择成都作为首都往往伴随着割据、偏安或狼狈逃窜的情景。如果当时决定将国民政府定在这样一个“偏安一隅”的地方,不仅会影响士气,也可能引起公众对中央政府信心不足的问题。而将其设在较为安全且容易辐射影响力的重庆,则能够维持人民对抗日斗争的信念,并保持国家的一致性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