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关于“旷日持久”成语背后的故事。这个成语原意是指耗费时日,荒废或拖延得太久。在战国时期,有个名叫荣蚡的人,他被封为高阳君,并被派去攻打赵国。赵王为了防备,决定割三座城池给齐国,请齐国名将田单来帮助他们,但大将赵奢认为这样做不仅可能没有实际效果,还可能导致国家资源的消耗和时间的浪费,最终形成了“旷日持久”的局面。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旷日持久”一词的含义和历史背景,它通常用来形容某事物在长时间内没有取得预期结果,而是持续地进行而不见效益。这一表达方式常常带有贬义,对于那些无果而终、浪费时间和资源的事情来说,是一种批评性的评价。
此外,这篇文章还详细介绍了“旷日持久”的用法、近反义词以及一些著名出处,包括西汉·刘向《战国策》中的使用,以及其他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引用等,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意义及其在不同文本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