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云岗降低芯片设计门槛科研工作总结在自然之中展开

他心怀着一份宏伟的蓝图,将其细化为具体的步骤,希望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4月中旬,一颗特殊的开源处理器芯片将完成流片回归。这个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五位本科毕业生参与设计,如果成功,它将能运行Linux操作系统,并支持基本的输入输出设备。包云岗对此颗芯片充满了期待,因为它是国科大“一生一芯”计划产出的首颗芯片,该计划旨在让芯片设计不再令人望而却步。

作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和先进计算机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包云岗一直致力于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他现在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开放指令集RISC-V和开源处理器芯片上。这项工作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我们想把开源芯片的生态建起来。这件事总要有人去做,我希望能出一份力。”虽然谈的是宏伟愿景,但他的语气依旧平静如水。

为了解决国内前端架构设计人才缺口大的问题,他提出了“一生一芯”计划。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学生们通常会避免接触这方面的话题,因此他认为最好的方法是采用开源模式来降低门槛。他通过使用开放指令集RISC-V和敏捷开发语言Chisel来提高开发效率,这使得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些技术,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产业界。

2018年,包云岗意识到了RISC-V在人才培养中的潜力,并迅速将这一想法落实到自己教学工作中。在国科大的专业课程设置中,他新增了一门专业选修课,让学生学习并实践敏捷设计方法,从而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让学生能够带着他们自己设计的芯片毕业,这是一种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教育方式。

这种课程被誉为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类“金课”,得到学校领导高度评价:“它将会掀起本科教学改革的新篇章。”这样的课程不仅解决了教材内容更新问题,还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使得他们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

虽然道路不会太容易,但是每一步都有可能看到效果。经过多次尝试和调整,最终找到了一个有效途径——利用RISC-V进行教育。这是一个既有助于培养学生,也有助于推广成果至学术界及产业界的大礼盒。

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如今信息技术发展成为全球趋势之一,“万物互联”的时代也许即将到来,而这需要更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即更先进的地面控制单元(SoC)。因此,对于未来信息技术发展以及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有无限可能。而包云岗正处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看到结果。

回顾过去一年,在朋友圈里有一些瞬间值得铭记,比如他的学生拿到了耶鲁大学录取通知书,以及带领本科生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的荣誉等。但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是内心自我认可,不断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不因为外界评价就动摇自己的信念。而这些,都与他的初衷相符——以真诚的心去做事,为社会贡献力量。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