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化学残留挡在餐桌之外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笑看生活中的微量危机

在一片小小的试纸上滴几滴牛奶,只需凭肉眼观察T线颜色变化,便能快速判断牛奶中三聚氰胺是否超标。如今,这种检测手段已广泛普及,但十多年前,这仍是一项不可能的事。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震惊全国,那时中国乳业发展正如火如荼,却遭遇了“急刹车”。那一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沈建忠带领团队研发出首个通过三部门专家现场评估的快速检测产品,为解决当时缺乏的三聚氰胺检测手段提供了关键支持。

食品安全领域内,有着“敌人”的威胁——瘦肉精、三聚氰胺和兽药等可能对健康造成伤害的化学物质。而与此同时,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其产品则是抵御这些“敌人的”城墙,而沈建忠及其团队就是修筑这座城墙的人。在其为保障动物源食品安全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上,沈建忠近日荣获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寻找大海捞针般的方法

非法添加物、兽药和霉菌毒素都是微量化合物,一旦超标将对健康造成极大伤害。然而,它们在食品中的残留量极低,有些化合物每千克或每升食品中仅有1微克。这就好比那些微小分子化合物是沧海一粟,而进行这类检测工作则需要像在大海捞针般精准细致。

从实验室到农产品生产流通一线,不同环境下工作人员无法随时使用大型精密设备,因此他们更需要便携性强且成本低廉的检测工具。大规模开展食品安全检测试剂产业受限于成本,当时我国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产品,而且价格昂贵,一盒试剂即可售价数千元。我国自主研发生产快速检测试剂寥寥无几,其灵敏度低、稳定性差,使得我国食安监管面临巨大的挑战。

"中国人也是人,中国人的命也值钱。”看到这一现状后的沈建忠决心带领团队研究如何实现这类难以产生有效免疫应答的小分子化合物,如三聚氰胺,在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制备出高性能单克隆抗体。这涉及到深入研究三聚氰胺分子的结构以及生物偶联技术,以连接半抗原与载体蛋白,并经过数百次失败后,他们最终成功制备出了特异性识别三聚氰胺的高性能单克隆抗体,为国产检测试剂盒提供了关键材料。

通过近10年的努力,使国产检测试剂盒价格大幅下降,同时市场占有率从不足20%提升至80%。他的学生刘明刚回忆说:“老师一直要求我们做最前沿的研究,要服务社会。”

1980年17岁的时候,沈建忠离开风景如画的小镇桐乡来到了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进入该校兽医系学习。“我喜欢医学,我最后选择了这里学习。”他回忆道。他在那里展开了一番奋斗,最终被保送读研并走上了科研道路。不过,他曾经尝试过商界,也买了一辆汽车,但父亲的话让他明白专业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为了不耽误授课,他经常晚上赶飞机,这样的生活充满压力但也让他成长。他培养出了180多位博士生硕士研究生,其中不乏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青获得者。在他的眼里,当老师可以桃李满天下,这给予精神上的满足,是任何财富都无法比拟的黄金满屋也不如桃李满园那样珍贵。

探索科学使用抗生素之道

今天,对于见证了动物源食品安全从无到有的沈建忠来说,他深知这一路走得多么艰难。至今让他记忆犹新的是1999年山东省出口日本鸡肉被发现磺胺残留问题,那时候保证供应量是首要任务,而不能兼顾其他问题。这件事坚定了他的决心,让他更加投身于保障动物源食品安全方面的人类使命中去。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攻关之后,他建立起一个库存超过500种不同类型半抗原资源库,以及开发了一系列重要兽药、霉菌毒素等快速检测试品。此外,还继续关注新的挑战,比如多黏菌素耐药性的研究,因为它对于未来的公共卫生具有重大影响。他表示,将会继续领导团队,在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方面不断探索,让人们享受到更加丰富和更为安全的地产。(王烁)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