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盛戎笔下的苏少卿京剧史论研究者如同票友一般深情款款

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908),苏少卿毕业于徐州师范学校,旋即被聘为徐州第一小学教师,但他并未长期从事教育工作,而是辞职前往北京学习京剧。尽管他的父母力劝他返回,但苏少卿坚持自己的梦想,最终得到了教师王玉芳和书法家张伯英的资助。三年后,他完成了学业,但是由于身高1.80米,无法穿上合适的衣帽,因此未能正式登台演出。

1927年,苏少卿再次来到上海,并在高亭唱片公司任职。他在上海、北平、天津等地之间进行录制唱片、主持票房和演出活动。此后,他为多份报刊撰写戏剧评论、考证和梨园掌故文章,如《申报》、《文汇报》、《戏剧月刊(大东版)》等。

1932年,由于获得家庭工业社的资助,苏少卿创办了“无敌播室”,在李树德堂电台每晚黄金时间播出三四个小时的节目。他不仅自教老生戏,还广播讲剧坛评论和梨园掌故,并且每周末邀请名伶名票会唱。此举开启了一种新的电台教学模式。在接下来的20余年里,苏少卿一直在沪各电台继续播音,并出版了《戏剧月刊》的十数期,以及其他相关书籍。同时,他还指导过俭德会、港务局、暨南大学和交通大学等单位的业余京剧组织,同时自办票房,如“国剧研究会”、“苏声社”,吸引了许多人参与,每日有数十人参加,其中包括著名演员程砚秋和杨宝忠。

至1965年,当时已是不居住于上海之久的苏少卿离开这座城市时,这一传统已经延续近半个世纪。而整个过程中,无论是编著书籍还是致力于普及京剧艺术,都体现出了他的坦荡而淡泊的人格魅力。他对古玩旧书的情感也同样深厚,每日必夜读,对知识有着极大的渴望。

总结来说,苏少卿是一位生活简朴但心志非凡的人物,在其漫长的一生中,他投身于推广京剧艺术的事业中,用毕生的热情去传承这一古老而神圣的事业。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