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一生追求文化收藏的传奇人物
张伯驹,1898年3月14日出生于河南省项城县,逝世于1982年2月26日,是一位著名的爱国人士、收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和京剧艺术研究家。他的名字常被与“天下第一藏”相提并论,他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更是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早年入私塾学习,9岁即能写诗,被誉为“神童”。随后,他进入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并在军界任职多年。在1927年转而投身金融界,历任盐业银行等重要职位。抗战期间,他致力于文学创作,并积极参与爱国运动。
1949年后,他担任过多个文化相关职务,如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等。他的一生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其对古代文物的热爱和坚持,以及他捐献珍品给国家的举措。1956年的捐赠活动,让他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慈善者之一。
张伯驹先生醉心收藏,从30岁开始,一直到晚年的每一个瞬间,都将自己的财富与生命奉献给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他曾购得陆机《平复帖》及展子虔《游春图》,这些作品如同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为故宫博物院增添了无价之宝。
自20世纪50年代起,张伯驹夫妇陆续将三十余件珍贵文物捐献国家,使这些文物成为公共财富。这份无私奉献,不仅体现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也激励着后人以实际行动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加理解为什么章宏伟社长能够这样评价:“对于任何一件东西,用什么样的形容词来形容它的价值都不为过。” 张伯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收藏家,更是我们时代的一个精神象征——用真诚与智慧守护着中华美好事业,为数百万人民争取到了更多知识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