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麒院士80后科研者在社会舞台上的斗志与成就

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起火山研究,那个名字仿佛刻在了每个人的心头——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然而,鲜少有人知道,他与火山的相遇,并非一开始就充满热情,而是在接近“四十而不惑”的年纪时才真正踏上了这条道路。他说:“我把四十岁当成三十岁过。”现在,他虽然已经步入了“80后”的行列,但他的斗志依然如火如荼。

他曾是战士一般,面对逆境,一次次挺身而出。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刘嘉麒的话语坚定有力,从他身上透露出一种耄耋之年的战斗精神。他的故事,就像是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征途,每一步都伴随着无数挑战和磨难。

1941年,在辽宁省丹东市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刘嘉麒诞生。那时候,他还只是一个9岁的小男孩,与父亲一起经历了艰苦的生活。但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这个家庭。在那个小小的心灵深处,当一切看似无望的时候,他选择了学习,用知识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1960年,他考进了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那是一个充满困难和挑战的地方。他必须在野外跋山涉水,同时,还要面对三年困难时期带来的极端贫困。那些日子里的挣扎、艰辛,都被转化成了成长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1978年,当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时,刘嘉麒没有犹豫,这一次机会让他再次站到了科研前沿。他38岁成为博士学生,是一个“老学生”,但他心里装载着无限激情与决心。27年的学习旅程后,他以第一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之姿毕业,再也不是那个稚嫩的少年,而是站在人生的巅峰,对世界有了一份新的理解和认识。

今天的刘嘉麒,不仅是一位地学领域的地球探索者,更是一位传道者。他用生命证明,只要有勇气追求梦想,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实现的。当记者问及青年的未来时,他给出的建议是:珍惜读研究生的时间,要树立远大志向,不要因为年轻就放松努力,因为那一点点额外付出的努力,将会决定你未来的差距。

尽管已经退休,但仍旧沉浸于工作中的刘嘉麒,说:“我现在最需要时间得赶紧再做点事儿。”他的目标很明确:将硬邦邦的地球玄武岩拉成丝,为社会贡献更多实用的科技成果。这股热忱驱使着他继续为科研立项奔波,为教育、科普工作投入宝贵的人力资源。

对于自己的一生,也许可以这样总结——从一个普通农家子弟到成为世界级的地质学家,从饥寒交迫到享受荣誉,从自食其饭到回馈社会,这一路上,有太多值得骄傲的事情,也有一些遗憾尚待弥补。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的生命更加丰富,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敬业、奉献的情怀。在这一切背后的,是一份简单而坚定的信念——作为科学工作者,我们不能忘本,我们应该尽可能回报给社会、回报给老百姓才行。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