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历史岁月里,苏州这一名字背后隐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故事。据说,在商代末年,周君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在这段历史时期,季历被认为有兴王业的才能,因此古公亶父打算把君位传给季历再传于昌。但是,这一意图并未被泰伯和仲雍所知,他们了解到了这一安排后,为尊重父亲的心意而避让了君位,最终逃至江南地区,被称为荆蛮之地。
泰伯和仲雍带来的周族先进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深受当地居民欢迎,在梅里(今无锡县梅村)他们被拥立为君长,并国号“匀吴”。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国家发展壮大,从泰伯起十九传至寿梦继位称王(公元前585年),吴国始有确切纪年。然而,由于都城位置无法满足国家发展需求,寿梦二十五年(公元前561年)决定将都城迁至位于太湖东北岸更具优势的地理位置——苏州。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经营,当时的苏州已经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地方。尽管史料记载不详,但遗迹已难寻。不过,由此开始,当时的地名就成为“吴国”。在之后的一系列战乱中,越国灭亡,并将其都城迁到姑苏,而战国时期春申君受封于吴,并以苏州(吴墟)为首邑,对苏州城市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黄埭看到他的遗迹,以及位于市内王洗马巷春申君庙,以他作为守护神供奉在城隍庙内。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会稽郡、吴县设立于当地,从此,“吴县”或“吴州”成了常用名称。而到了隋朝589年,将它改名为“苏州”,以西边山脉上的姑蘇山得名。这座山由早期建立者阖闾建造,有著名的姑蘇台遗址。
唐朝设立了江南唯一的二等级别州市——雄州,使得这个地方性的名称固定下来。此后的宋朝又将其更改为平江府。而自那以后,无论是叫做姑蘇、东吳、平江还是水乡,每一个名字都是对这个城市丰富生活方式以及它特殊的地理环境的一种赞美。
最终,在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中,该书作者对水乡风光进行了描述,将其誉称为东方威尼斯;而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则赞叹其鬼斧神工般的人文景观,让我们仿佛穿越千年的河流,看见了那个曾经繁华如今依旧辉煌如故的小小水乡——今日之我所亲眼目睹的大都市—— 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