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观之美:明清时期的旅游文化与自然景观》(局部):清代画家徐扬绘制,描绘了乾隆年间(1736-1759年)苏州城繁荣的景象。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扩展视野、体验异地历史文化,是物质生活富足的香港人的向往,每逢有长假期,赤立角及罗湖等离境口岸总是拥挤得水泄不通。
自七、八十年代经济起飞,旅游业在香港蓬勃发展,世界各地的旅行团、自助旅行和生态旅游推销广告五花八门,有时候令人看得眼花缭乱。很多人都以为旅游是属于当代的产业,但意想不到的是,在明清时期就已经相当兴盛。
文化讲座“明清时期游观活动兴盛与建构”是巫仁恕博士最近写了十一万字著作的浓缩本,他选了几个比较有趣的面向来跟莘莘学子分享研究心得。他说:“在现代旅游业诞生之前,中国历史上就已经存在各种各样的游观活动,这些活动具有类似现代旅游业的大众化特征。明清百姓热衷于游览,而‘游观’一词就是用来形容这类活动。当时士大夫们对这些运动产生影响,并且带动了一股风气。”
如果将明清时期的游览放在世界史脉络中,与十六至十八世纪西方先驱英国相比较,更能突显晚明时代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巫仁恕为中兴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及博士曾任兼任讲师,现在担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暨南国际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其专业领域包括城市史和社会文化史,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城市群众集体和消费文化方面。
元宵节、中秋节等岁月佳节江南许多大城市内与城郊附近发展出许多“画船箫鼓”聚集的地方,比如装饰华丽无比画舫载着人们去游览秦淮河。这一点,被钱泳《履园丛话》中的描述所证实:
在江宁则秦淮河上,在苏州则虎丘山塘,在扬州则天宁门外之平山堂,画船箫鼓殆无虚日。
此外,还有园林活动,如中国最著名的园林位于苏州,而这些园林通常会在春天开放一个月,这个时间段内,就形成了热闹市集,“如此繁华。”
庙会节庆显示出多样性、频率增多以及普及性,有些地区甚至发展到了以城镇为中心,将城乡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巡会节庆。在《吴社编》中描写苏州祭祀五通神“五方贤圣会”提到除了城中的主事者外,还记载了周边村落参与者的称呼——“助会”。
还有一种习俗叫做解钱粮,即市镇附近信仰村庙的人们,在神庙诞辰那天要上纳铜钱或纸币,并抬村庙神像到市镇参拜。这样的举措,不论是作为“助会”的参与者还是进行解钱粮,都反映了江南商品经济发达,小农经济与市场关系加深,使农民生活圈超出了“村”的范围。这类大规模巡会以市镇为中心,将周边乡村结合一起,让农民可以参加数日次于城市进行旅遊。此现象也表现在寺院饭店酒馆湖楼亭等专供旅客提供食宿服务,以及交通配套设施,如画舫火食船沙飞船逆水船鼻烟壶,以至于商业化程度极高,几乎没有什么新颖之处,可以见到两千年的洗礼下其经营手法与现代旅业可谓大同小异。
寺院饭店酒馆湖楼亭专供旅客提供食宿服务;交通配套设施如画舫火食船沙飞船逆水船鼻烟壶,以至于商业化程度极高,不是什么新颖之处,可以见到两千年的洗礼下其经营手法与现代旅业可谓大同小异。此外还有套装旅行(PackageTour)出现,如进香团,一起乘坐进香车去朝拜的情形;只要付银一钱,即可包吃两餐,并包括来回往返路费,上泰山进香已有牙家,如旅行社凡住吃娱乐跑腿全都有,可见饮食行业紧密配合着 tourism industry 的运转而成熟。而西方人对于中国 tourism facilities 的赞叹或批评,则更进一步揭示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