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汉族的最后一个王朝。大多史学家都认为明朝是16皇帝(从太祖到毅宗),也有的认为是17帝(加上安宗)。但是在北京的明朝陵墓只有13座,这是为什么呢?
明初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明成祖朱棣在位时以顺天府(今北京)为京师。永乐十九年迁都,从此明朝根植于北方,除“南明王朝”外,大多皇帝在当时的北京寿终正寝。
1、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南京明孝陵
大家知道,永乐皇帝朱棣把首都从南京迁北京后,开始建陵墓的,所以,他前边的两个皇帝,都没葬在北京十三陵。他的前两任君主——洪武二世和洪武三世,并没有被埋葬在现在我们所知的大名山或长城脚下的清平门之类的地方,而是在钟山脚下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钟山大庙,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古代巨型祭祀建筑之一——万寿宫,它位于钟山脚下,是一座极其庞大的石灰岩建筑群,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纪念碑之一。
2、 明第二帝朱允炆为何没葬进十三陵?
据说,在建文四年(公元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因为不满自己的统治而决定剃发出家逃往海外,但他并未成功,最终可能化名潜居于民间,或许一直活到了晚年,但关于他的具体去向至今仍是个谜。
3、 明第七帝景泰帝朱祁玉为何葬在北京西郊的金山?
1435年九岁明英宗继承了大宝位。他很快就被蒙古瓦刺首领也先俘虏,并被送往沙漠地区。但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提出了让景泰帝即位的一个计划,因为这将有助于抵抗蒙古人的入侵。于是,在1449年的冬天,即景泰元年的冬季,由于也先对英宗表示愿意放回,因此景泰即位成了一个既能保住国家又能维护家族利益的手段。
4、 明第八次复辟与故宫内阁斗争:
然而,不久之后,一场混乱爆发了。这场混乱源自于宦官石亨和徐有贞,他们企图拥立英宗复辟,以邀功请赏。而他们通过破坏城墙和门户,将英宗救出软禁中。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中,无数高级官员落马,其中包括兵部尚书于谦和吏部尚书王文等人,他们都是反对复辟的人物。
5、 14至15位君主之所以没有进入十三陵:
这些君主中的许多人未能安葬进十三陵,因为他们死后并非得到了恢复权力或者尊贵的地位,而是选择将他们安葬在其他地方,比如一些藩王子孙或者其他重要人物。而且,有些君主虽然死后得到了尊荣,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正式”的帝国遗产地,如曾经封号成王的小儿子们等。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对于那些没有能够重新掌权或得到尊荣的人来说,他们无法享受像其他大部分亲历过重大变革甚至战乱后的真命天子的待遇,那些真命天子自然会得到更加隆重的地藏位置。而那些未能获得这样的机会的人,其坟墓自然不会成为永久记忆中的象征性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