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534年,北魏面临着来自高欢的威胁,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西魏政权必须将关陇地区的军事力量整合起来。贺拔岳被任命为关西大行台都督,但他不幸遇害之后,权臣宇文泰掌管了西魏的军政大权。他决定采取与高欢相同的手段,以此来还击东魏。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宇文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改革了府兵制度,使得所有士卒都必须将自己的姓氏改为他们所属部队的军事主官的姓氏。这一举措极大地巩固了宇文泰和他的盟友的地位。此外,他还建立了“八大柱国”制度,这八个人中有五个是宇文泰亲信,他们各自控制着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下辖两座府邸,一共二十四个分支机构。
这种安排使得关陇集团成为一个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实体,它能够影响朝廷的大多数决策。然而,这种集中的权力结构也引发了一些担忧。在后来的历史中,不断有人试图削弱或消除关陇集团的地位,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潜在的威胁,即皇帝可能会失去对国家政策的大部分控制。
杨坚即便是出身于关陇集团,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篡夺隋朝统治时期,并非没有受到其他势力的牵制。然而,他凭借自己卓越的领导能力以及来自关陇集团无数贤者的支持,最终成功建立起短暂但辉煌的隋朝。在那段时间里,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随着时间推移,这样的局面最终崩溃,其原因同样复杂且多方面,从根本上讲,是由于过度集中的权力结构无法长久维持。
因此,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无论是北魏还是隋朝,只要存在强大的地方势力,就会产生相应的心理预期,即这些地方势力可能会威胁到中央政府对于国家政策的大部分控制。而这正是杨坚篡夺隋朝统治的一个重要背景之一——如何平衡中央与地方之间利益关系,以及如何防止任何一个地方势力过度膨胀至足以动摇中央政府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