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经济、文化各方面显然落后于周遭的诸侯国。邻近的魏国更是以其强盛之姿,从秦国夺取了河西一片领土。公元前361年,新君秦孝公即位,他决心发起图强,首先是搜罗人才。他下令:“无论是本土之人还是外来之客,只要能为我国家富强而出力,便可封官。”这番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华的人才。
其中,有一个卫国贵族公孙鞅(后来的商鞅)因得不到重用,在卫国内部流离失所,却被他人介绍到秦孝公面前。在与商鞅会谈时,商鞅提出:“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重视农业,并奖励将士;为了治理好国家,就必须制定赏罚分明的法度。有赏必罚,让朝廷树立威信,再加上改革便易如反掌。”
尽管如此,秦孝公在即位初期因为担忧反对声音太大,最终决定暂时搁置这些改革计划。但两年之后,当他的权威稳固后,他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并委托他负责制定和实施改革方案。
然而,即便赏金提升至五十两,也未能激发民众行动,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个开玩笑的话题。一名勇敢者最终站出来,将木头独自搬至北门,并获得了应有的奖金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这件事迅速传开,使老百姓认识到了左庶长命令的严肃性。
随着这个事件,一系列新的法令开始实施,这些法令规定官职大小和爵位高低依赖军功,而不是家族背景或财产。此外,对于那些生产粮食和布帛多余的人员免除徭役,而懒惰或因贸易而贫困者则被处罚成为奴婢。这一系列变革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并增强了军事实力,不久之后秦国成功攻打魏国,将其都城安邑收入囊中。
再次通过实行第二次变革——废除井田制度、开阡陌以及建立县级行政单位—商鞅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同时,他还推动迁都咸阳,以便更好地向东扩张。但这一连串的大规模变革自然也激起了巨大的反抗力量。不仅如此,即使是太子犯错,也无法逃脱法律惩罚,最终导致一些保守派贵族臣子接受新体制。
经过十年的努力,秦国确实变得日益繁荣昌盛,其影响甚至震撼到了周天子的程度,使得他们不得不送祭肉致敬并封予“方伯”。其他诸侯也纷纷向秦表示贺礼。而魏国则不得不割让土地并迁都至大梁。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说,是那位曾经被迫离开家园的卫國貴族——後來的大將軍商鞅,用他的智慧與勇氣,为一個曾經處於劣勢的小邦開啟了一個強盛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