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全球性冲突,努力寻求和平与稳定。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签订了《凡尔赛条约》,意图通过赋予国家独立、设立国际联盟等措施来维护和平。但是,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并非完全顺畅。
首先,由于《凡尔赛条约》的严苛条件(特别是对德国的惩罚)激起了德国人民的不满,加速了纳粹党的崛起。纳粹政权利用民族主义情绪推动军事重建,并且在1933年控制了政府。在此期间,日本也开始侵占中国东部地区,以及其他亚洲国家,而意大利则加入轴心国阵营,与德、日结盟。
其次,即便存在国际联盟,它也未能有效阻止成员间的冲突。例如,在1920年代中叶,一系列小型战争爆发,如希土战争、阿比西尼亚危机等,都显示出联盟无法迅速干预问题所致。此外,不同国家对于如何应对共产主义威胁也有不同的看法,这导致了一系列冷漠或甚至敌视态度,比如美国与苏联之间出现严重分歧。
另外,对于经济领域而言,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额债务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大萧条爆发是在1929年。这场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加剧了社会不满和政治极端化,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种子。
最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内,欧洲内部力量消耗殆尽,无力阻止轴心国进一步扩张。而苏联则由于国内政策强硬,加之经济困难,与西方更趋向隔绝。这一切都为二战提供了前提环境。
总结来说,从一次到二次世界大战之间,是一个充满挑战与转变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因素影响着当时乃至未来数十年的历史走向:从民族主义到超级强权竞争,再到经济危机,最终形成了一幅复杂多变的地球政治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