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政府职位的方式有哪些?历史上,这一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凭出生:先秦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当社会尚未发展到官僚制度完善的时候,每个部落都由酋长管理。酋长的选举主要依据的是“禅让制”,即通过一种名为“禅让”的传统来选择领导者。这种制度实际上是后来的儒家对原始社会争夺权力和利益的一种美化表述。
到了夏、商、周时期,国家建立起来,姓氏出现,并且得姓的人被视为贵族,而庶民则无名无姓。这些贵族世代相继享有采邑和封地,被称为“世卿世禄制”。这里,“世卿”指的是子承父业而做官,“世”则是指采邑或田地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保持不变,天子不得干涉私人财产权。
二、凭军功:秦代
战国时期的秦国,由于商鞅变法,在诸侯之间率先实行了“军功授爵制”,打破了所有贵族特权,只要建立军功,即使平民也能获得爵位。这一措施以雷霆之力抛弃了“世卿世禄制”,激活了社会上的积极因素,使得新兴的地主阶级崛起。但当秦始皇统一六国,一手遮天,便失去了最初的意义,最终导致其二次统治而亡,这也是快速取得政权却难以迅速治理国家的事实教训。
三、凭声望:两汉时期
汉朝选官采用察举征辟制。
所谓察举,就是首先发现才华再推荐。对于那些特殊人才,会由里长报告乡长,再由乡长报告县令,然后县令向州郡汇报,这叫做“乡举里选”,注重乡里的权威性,将人才从基层一步步选拔上来。
两汉易代期间,一批累及多代为官的大族出现,其祖先多数是通过察举,从基层口碑拔擢起来的人才。大体分为秀才和孝廉两个类别:
秀才,是指学问能力超群之人。
孝廉,则是既孝顺又清廉,在两汉时期,“孝”被视作道德品行中的首要标准。
但东汉末年,由于宦官把持用权,选官制度更加腐败,有时候靠做秀就能赚好名声,所以出现了一些荒谬的情况,比如:“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四、凭品鉴:魏晋南北朝
两汉强调乡里评议,如汝南郡许靖等兄弟主持月旦评,每月初日,用精炼语言评价当下的人物,为朝廷或州郡拔擢特出的才能提供参考,如曹操得到许靖的话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便欣喜异常。此后,以名字或事迹著称的人物便成为选拔对象。久此以往,就给予名士清议与乡里的口碑影响力的选拔大局。
魏文帝曹丕实施九品中正制,将人才分九等,上下、中中各三等,其任务就是评定所辖区域内人的等级,并将这个表交吏部作为选拔任用的依据。而中正设立,让品质与公允决策集中到中央,同时改变了漢末時候士紳們左右鄉議與地方巨室控制選舉權力的局面,也更趨客觀,但隨後卻變成保護高門豪門特權的一種選舉制度,以至於寒門難以上升為貴族,這對士紳來說是一個沉痛教訓。
五、凭考试:隋至清
左思《咏史.其二》写道:“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这是对魏晋南北朝选官不公的尖锐批判。在南朝,对寒门仍旧给予机会,而宋齐梁陈皇家均出自寒门。此后隋唐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科举考试方法选拔,还创造进士科形成科举制度;武则天还增加武试并用弥封阅读卷子确保公平;宋设置三场考试殿试由皇帝亲自面试;明规定八股文严格要求考生发挥及文体结构;直至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舉考試系统,因为它已经无法适应時代需要。如果没有这样的文化知识背景挑战,那么我们可能会错过许多科学技术革新的重要机遇。但同时,该系统限制人们思想自由并阻碍自然科学文化发展,也加剧近现代中国落后的根源之一。而另一方面,它固化出了民众心目中的“官方尊崇”思想——即认为拥有高位更显耀眼——这也是封建遗毒的一个表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逐渐摆脱这一束缚,更接近科学发展观念在人才培养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