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选拔和任用官员的途径不断演变。早期的社会选择官吏主要依据出身,如夏、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这种制度使得贵族子弟能够顺理成章地继承父业担任官职。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国推行了军功授爵制,即不论出身,只要有军功便可获得爵位,这一制度激活了社会中普通民众的积极性,并且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提供了一条通往权力顶层的路径。但秦朝最终因为过分依赖于个人威望而灭亡。
汉朝采纳察举征辟制,将人才选拔过程中的乡里评议作为重要标准,同时也出现了宦官把持用权的情况,使得选官制度变得更加腐败。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试图通过中央化管理来改变这种局面,但由于门阀士族互相勾连,最终保护高门世族特权,而寒门再难出贵子。
隋唐时期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并在后来的宋代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选拔体系。明清时期则以八股文为核心进行取士,但这严重束缚了人们思想发展,为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而现代社会则更倾向于尊重知识和人才,以科学发展的人才观指导选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