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初三历史复习资料中有哪些割肚牵肠的典故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索“割肚牵肠”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和历史背景。

首先,“割肚牵肠”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形容的是非常担忧,很不放心。那么,这个成语出自哪里呢?

出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想人生最苦是离别,可怜是千里关山,独自跋涉。似这般割肚牵肠,倒不如义断恩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割肚牵肠”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是对亲情、友情或爱情的深切挂念。

那么,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蜀汉时期的蜀后主刘禅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蛮王孟获联合金环三洞兵马反叛,并且建宁三郡也归附了孟获,永昌危急。这时候为了平息后方的叛乱,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通过离间之计平息了建宁三郡的叛乱,再用激将之法破了三洞人马,最终诱敌设伏,在锦带山活捉了孟获。

在战俘们被释放之前,诸葛亮让他们吃饱饭,然后全部释放,说:“你们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都靠在门上等着你们;如果听说战败了,一定会割肚牵肠,眼中流血。”这就是“割肉断指”的含义,也就是说,如果消息传来自己失败,他们会因为失望而极度悲痛,不惜一切代价去寻找复仇。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割肉断指”的具体使用情况:

示例:吾想汝等父母、兄弟、妻子必倚六而望;若知阵败,必然~,眼中流血。★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非常担忧,不放心。

总结一下,“割肉断指”是一个充满感情色彩的成语,它表达了一种对于家人的深厚依恋和对于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心灵恐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或者文学作品中,它经常用来形容人们对某件事情非常关注,对结果感到焦虑和紧张。如果你是在准备初中的历史考试,你一定要记住这些典故,让它们成为你的宝贵知识财富哦!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