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清朝的“太和殿”曾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地方,但实际上,清朝皇帝很少在故宫办公。他们更喜欢在离京之地设立“御园”,比如畅春园、圆明园等,以便于听政。
网络配图
清初,新进士的殿试曾在太和殿举行,而从乾隆五十四年起,这项活动被转移到保和殿进行。而传胪仪式仍然是在太和殿进行。这意味着尽管太和殿有时会用来处理一些重大事务,但它并不是日常的政治活动场所。
明朝与清朝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朝会制度上。明代皇帝需要定期参加大朝会,这些会议通常发生在正旦、冬至、万寿节这三大节日。在这些场合,皇帝不直接参与政治决策,而是接受文武官员的贺礼,并向王公大臣赐宴。
相比之下,清代没有类似的制度。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内阁手中,而皇帝只是偶尔召见或觐见官员来了解情况。当康熙年间有重大事件需要决策时,如抗击沙俄或平三藩,那么这些会议就会安排在“御门听政”期间举行。不过到了咸丰年间,“御门听政”这一制度已经废除。
除了偶尔召见外,大多数时候,清代皇帝并不在故宫办公。康熙皇帝尤其喜欢畅春园,他甚至写了一篇《御制畅春园记》来纪念那里。他还将附近的其他园林赏给他的儿子们居住。雍正后来升级圆明园,并对其进行了扩建,使得这里成为他听政的一个重要地点,即使他去世后,他留下的遗产也包括了圆明园及其附属建筑。
乾隆同样喜欢使用圆明园作为工作地点,有时候一整年的43.86%时间都花费在这里。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分散了他的工作时间,在紫禁城、承德避暑山庄以及孔子的故乡曲阜各处度过部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