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事件时间表上,扇子的故事比你想象的更加丰富多彩。从最初的仪仗障扇到后来的纳凉用扇,它们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演变和社会身份地位的变化。
在舜时期,扇子就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礼品和象征。《说文》中记载,“阖”,即门扇,也指的是那时候的五明扇。这是一种独特形状如门之物,用来表示广开求贤之门。在古装剧中,这些大扇子常被用作撑场面,而不是作为风吹用的工具。
周代时,障扇成了尊卑等级的一个标志。而到了汉代,它成为了帝后的专属,不可轻易使用。唐玄宗时,上朝下朝都需要用六柄障扇来遮挡皇帝,使臣子们才能拜见圣容。
而普通人所用的正经纳凉用的纨扇,则是西汉至宋代流行的一千多年间边框竹制、边缘娟绷紧的一种物品。班婕妤借咏团扇,表达自己深宫里的哀怨与寂寞,被后世文艺青年引用成为宫娥们的情感象征。而折叠式的折扇则是在北宋由日本传入,由于永乐皇帝喜爱这种方便折叠的手拿玩具,在全国迅速流行,并成为文化人身份的一个象征。
随着时代变迁,无论是纨或折,每一把美丽精致的手持艺术品,都承载着不同时代的人心情与生活状态。在空调普及之后,尽管它们不再是必须拥有的必需品,但它们仍然保留着对过去岁月温馨回忆的追忆,以及对未来可能重焕光彩的一丝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