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源于帝王爱情的悲剧故事,最早记载在《汉书》中。这种表演形式利用兽皮制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展现。艺人们在幕后通过手势操控人物和唱出故事,结合当地流行曲调,“影人”在灯光映照下显得生动活泼,与乐器伴奏和唱腔相互呼应,呈现出“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艺术魅力。
据说皮影戏起源于汉武帝爱妃李夫人的离世。在《汉书》中记载,大臣李少翁看到儿童玩偶的倒影,便裁制棉帛制作了李夫人的形象,并装上木杆。在夜间,他围起帷幕,为皇帝展示这段历史时刻。李夫人模样的影子随着音乐轻盈摇曳,让汉武帝感慨不已:“似邪非邪,姗姗起来。”
宋代《事物纪原》也有关于皮影戏的描述:“宋仁宗时,有人讲述三国故事,将其融入到皮影表演之中。”清末民初,是中国皮影艺术发展的巅峰期。不仅有著名师傅,还有很多家族传承这一艺术,无论是造型制作、演技唱腔还是地域分布,都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当时许多官府豪门都能请名师雕刻精美的角色,更有私立剧团与精致装置,这种盛况连续多年。
每个角色的四肢和头部都是独立雕刻,然后用线连接,以便灵活操作。一个普通角色需要五根竹棍控制,而艺人的手指运作巧妙无比,不仅如此,他们还需念白、打鼓、唱歌以及击节,因此技术要求极高。而且,他们能以假乱真的技巧让观众迷惑,让真实的情感通过假面的表现传递给观众。
从技巧娴熟到音韵和谐,每个细节都体现了一个优秀艺人的水平。在表演中,一位经验丰富的人可以同时操纵七八个角色。这一街头艺术简化版通常由一人操作所有道具,即所谓的一担挑,其中一根扁担就足以支撑所有道具,从而走遍街巷,为人们带来欢乐与启示。此乃世界上最古老而又独特的一种街头娱乐方式。